记者对话多位闽南文化专家、舞者 |
期待非遗舞蹈“鼓舞”更多人 |
| ||
|
■晨报记者 叶子申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 陈心晖
闽南跳鼓舞传承300多年,其背后有着特殊的历史沿革。那么,闽南跳鼓舞的“出身”是什么?舞蹈有哪些特色?又遭遇哪些困境?近日,记者对话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吴慧颖、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教授郑玉玲、跳鼓舞(厦门)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肖淑萍等多位专家、舞者,为您讲述这门闽南民间舞蹈的前世今生。
记者:请您谈谈闽南跳鼓舞的源流和特色。
吴慧颖:闽南跳鼓舞是闽南民间舞蹈的一种,主要流传于厦门、泉州、漳州、仙游、台湾等地区。闽南跳鼓舞以鼓为主,技艺高超,潇洒奔放,整个舞蹈以持旋鼓者为中心。膝关节做“重拍向下”的屈伸“横摆”动律,做出各种配合敲鼓的身段、造型,加上位置及队形的变化而进退交叉,要求舞蹈者击鼓时要协调默契配合。
闽南跳鼓舞小巧灵动,细腻内敛,充分表现了闽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具有鲜明地域特色。
记者:有人说,闽南跳鼓舞源自《水浒传》里的一段故事。您怎么看?
肖淑萍:实际上,闽南跳鼓舞主要源自《双下山》和《水浒传》南戏两种版本,舞蹈的表演内容、风格、形式略有不同。
其中,《双下山》版本,主要类似南安的“丰州跳鼓”。其表演一般为6人,全部男性。其中二人扮小和尚,左手持扁鼓,右手持小鼓槌;二人扮小尼姑,手持拍板;中一人丑扮,持长烟管;一人饰彩婆,手执大蒲扇。
其基本步法有“后撇脚跳”“十字步跳”“磨脚”“下科”,手的动作有“左右摆鼓”“双手转鼓”“金鸡独立击鼓”等。表演中和尚尼姑相互逗乐,舞蹈风格轻松活泼,戏谑诙谐。
另一版本源于南戏《水浒传》,内容表现梁山好汉化装成杂耍戏班,以卖艺为幌子,伺机混进城门去劫法场,抢夺卢俊义的这段故事情节而编成的舞蹈。
这个版本的舞主要有八个角色,分别扮作鲁智深、阮小二、孙二娘、石秀、燕表、顾大嫂、扈三娘、时迁。其中,孙二娘持扁鼓,阮小二执鼓槌,舞蹈以他们的双人对舞为中心,其余6人时分时合。其舞蹈特色在于男女双人对舞,一人持扁鼓,一人持鼓槌,在“旋鼓”“捧鼓”“击鼓”动作中相互对打逗乐,动作轻快活泼,造型变化丰富,配合默契,时分时合,围绕扁鼓舞蹈乐趣无穷。
记者:闽南跳鼓舞有哪些独特的风格?
郑玉玲:闽南跳鼓舞在艺术风格形态特征上受古越舞蹈文化、中原舞蹈文化和海洋文化等要素熏陶而成,既粗犷豪放,又典雅幽默,形成独特鲜明的风格。
在表演上,两两一对,一人持扁鼓,一人持鼓槌,男女双人对舞,双人配合完成舞蹈表演。
和其他鼓不同的是,闽南跳鼓舞所持的鼓,鼓面是活动的,会转动。舞蹈讲究上肢转鼓动作与下肢步伐的协调配合,以及流动和造型中“旁三道弯”的姿态。这种姿态是受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熏陶形成的。
另外,闽南跳鼓舞的鼓点敲击是在音乐的第四拍敲,显得柔美,符合南方人的性格,也与舞蹈动作更协调统一。
记者:闽南跳鼓舞所使用的器具也别具一格,请您谈谈主要是用到哪些道具。
肖淑萍:闽南跳鼓舞使用的道具主要有旋鼓、鼓槌。其中,旋鼓宽8寸、厚2寸,中间穿一根粗铁线,铁线两端卷起作为铁环。鼓槌是普通的鼓槌,在鼓槌后穿一个孔,铁线套几个铁板钱穿插过。
此外,表演闽南跳鼓舞的服饰,主要是参考《水浒传》里的几个角色,但在日常演出时,对服饰没有特别要求,一般着汉装即可。
头饰方面,女性角色为盘头,插花;男性角色为戴头巾或不装饰。
记者:闽南跳鼓舞有哪些历史和艺术价值?
郑玉玲:闽南跳鼓舞是闽南民间舞蹈组成部分之一,折射出闽南历史文化的源远和深厚积淀,具有丰富的艺术审美价值。它以闽南悠久传统文化为基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古闽越舞蹈文化、中原舞蹈文化和海洋文化等交互影响,形成具有独特鲜明的风格特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闽南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跳鼓舞的服饰装扮等都有一定的讲究,透露着闽南地区独特的美学。此外,跳鼓舞有不同的阵型、舞姿,高低错落,两两互动,十分灵动。
肖淑萍:闽南跳鼓舞在对台交流方面也体现了一定的价值。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承,台湾地区的“闽南跳鼓舞”是从大陆传去的,跳法大同小异。以闽南跳鼓舞为媒介,进一步加深两岸人民沟通与联系,对推动海峡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记者:闽南跳鼓舞发展300多年,但在厦门也一度面临消失的局面。近年来,这项非遗在厦门的传承情况如何?
肖淑萍:以往闽南跳鼓舞处于自发组织、自然传承的状况,师徒传承以口传身教为主,文献记载资料较少,因此,在传承方面遇到许多困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开始学习闽南跳鼓舞时,这门舞蹈就面临即将消失的境地。
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跳鼓舞,自2013年以来,厦门的多位代表性传承人积极致力于开展闽南跳鼓舞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让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同时,定期走进社区举行专题宣传讲座,举办闽南跳鼓舞培训班,组织各类宣传演出,印发宣传画册等,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传承的队伍中来。
不过,单靠少数几个人的力量实在是有限。到目前为止,闽南跳鼓舞的传承困境依然没有很好解决。希望未来能越来越多人爱上跳鼓舞,也期盼有更多人加入传承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