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槌”击欢乐 “鼓”舞人生 |
“闽南非遗印象”融媒体专栏采访团带您走近闽南跳鼓舞 |
|
2024年06月07日·海西晨报·
第A14版
·
特别报道
 |
闽南跳鼓舞表演舞姿曼妙,轻盈柔美。 |
|
 |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闽南非遗印象”融媒体采访团感受闽南跳鼓舞。 记者 陈理杰 摄 |
|
 |
闽南跳鼓舞将鼓与舞巧妙融合,扁鼓是其重要道具之一。 |
|
非遗名片
闽南跳鼓舞是闽南民间舞蹈的一种,具有独特鲜明的动律风格特色,在厦门、泉州、漳州、仙游、台湾等地区流传。它以鼓为主,整个舞蹈以持旋鼓者为中心,所以也叫旋鼓舞。男女舞者一人持扁鼓,一人持鼓槌,在各种“旋鼓”“捧鼓”“击鼓”动作中相互对打逗乐,动作轻快活泼,造型变化丰富,配合默契,乐趣无穷。2013年,“跳鼓舞(厦门)”被列入厦门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被列入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基地风采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闽南文化与民间艺术传习基地,以普及闽南文化知识、传承民间艺术技艺为宗旨,聚焦闽南非遗文化、培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研究并支撑民间艺术产业化,同时通过普及闽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基础知识,承担保护和传承的历史使命。基地聘请了多名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入驻。通过引入非遗传承人,推进非遗文化、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支持和推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晨报记者 叶子申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陈心晖
一面鼓、一杆槌、一场舞……鼓与舞的结合舞出了闽南人乐天向上的生活姿态,这就是闽南跳鼓舞。
近日,晨报记者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闽南非遗印象”融媒体专栏采访团,共同探寻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跳鼓舞,对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您展现这项非遗的历史、特色和发展历程。
与《水浒传》有渊源
走进舞蹈室,跳鼓舞(厦门)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肖淑萍和队友正在忙着排练舞蹈。这一段时间,她们经常进校园、进社区传播跳鼓舞文化,还要参与各类演出,十分忙碌。即便如此,肖淑萍还是热情接待了采访团。
为了让采访团的学生对闽南跳鼓舞有更直观的感受,肖淑萍与队友先是共同示范表演了一段独具风韵的闽南跳鼓舞。随后,她开始向采访团讲解闽南跳鼓舞的历史和特色。“这个舞蹈背后,有一段不一样的故事。”肖淑萍说。
通过肖淑萍的讲述,采访团了解到,闽南跳鼓舞竟和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有渊源。“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化装成杂耍戏班,以卖艺为幌子,伺机混进城门去劫法场,救卢俊义,那场面极为热闹。”肖淑萍说,这段情节后来经闽南地区的民间艺人多次演化,传承数百年,形成了如今的闽南跳鼓舞。
融合多种文化特色
两人对舞,旋、捧、敲、击,眉眼之间轻松谐趣。和其他的闽南民间舞蹈不同,闽南跳鼓舞融合了海洋文化、古越舞蹈文化、中原舞蹈文化等特色,逐渐形成具有鲜明闽南风格的舞蹈。在鼓与舞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中,表现出闽南人爱拼敢赢、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扁鼓是闽南跳鼓舞的重要道具之一,宽8寸、厚2寸,中间穿着一根粗铁线,铁线两端卷起作为铁环。跳舞时,女方以双手中指扣紧铁环,拇指和食指在鼓的边沿转动扁鼓。女方持扁鼓,男方持鼓槌,在“旋鼓”“捧鼓”“击鼓”动作中互相对打逗乐。
此外,闽南跳鼓舞还完美糅合了打击乐、南音丝竹等特点,舞姿曼妙,轻盈柔美。近年来,闽南跳鼓舞在各种传统节日的民间活动、踩街游行阵头中表演,受到群众欢迎。
传承人已形成梯队
一门技艺,一份坚守。闽南跳鼓舞在厦门得以较好地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多位民间艺术家的坚守。其中,生前曾任厦门市歌舞团舞蹈编导的尤金满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
20世纪50年代,尤金满在“丰州跳鼓”和“仙游跳鼓”等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提炼出双人跳鼓舞,随后在厦门地区流传。不过,闽南跳鼓舞的传承并不容易,其曾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师徒传承以口传身教为主,没有影像、图片资料,文献记载也很少。20世纪80年代,当肖淑萍第一次接触闽南跳鼓舞时,这门民间舞蹈因为缺少传承者而濒临消失。
幸而,在尤金满指导下,肖淑萍逐渐认识到这种舞蹈的魅力,决定要将其传承下去。她学习舞蹈十分用心,曾经带着刚出生的孩子去参加比赛。这让尤金满十分感动,于是尤金满便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导她,然后用音乐串起来,再经过重新创编,最后编成一个个成品的闽南跳鼓舞作品。
目前,厦门已形成从闽南跳鼓舞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梯队。其中,肖淑萍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谢日新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焱是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闽南跳鼓舞的诸位代表性传承人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踊跃参加各类文艺展演活动,并通过进校园、进社区开办讲座,进一步宣传和普及跳鼓舞文化。
“槌”击欢乐 “鼓”舞人生
“闽南非遗印象”融媒体专栏采访团带您走近闽南跳鼓舞
 |
闽南跳鼓舞表演舞姿曼妙,轻盈柔美。 |
|
 |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闽南非遗印象”融媒体采访团感受闽南跳鼓舞。 记者 陈理杰 摄 |
|
 |
闽南跳鼓舞将鼓与舞巧妙融合,扁鼓是其重要道具之一。 |
|
非遗名片
闽南跳鼓舞是闽南民间舞蹈的一种,具有独特鲜明的动律风格特色,在厦门、泉州、漳州、仙游、台湾等地区流传。它以鼓为主,整个舞蹈以持旋鼓者为中心,所以也叫旋鼓舞。男女舞者一人持扁鼓,一人持鼓槌,在各种“旋鼓”“捧鼓”“击鼓”动作中相互对打逗乐,动作轻快活泼,造型变化丰富,配合默契,乐趣无穷。2013年,“跳鼓舞(厦门)”被列入厦门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被列入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基地风采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闽南文化与民间艺术传习基地,以普及闽南文化知识、传承民间艺术技艺为宗旨,聚焦闽南非遗文化、培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研究并支撑民间艺术产业化,同时通过普及闽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基础知识,承担保护和传承的历史使命。基地聘请了多名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入驻。通过引入非遗传承人,推进非遗文化、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支持和推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晨报记者 叶子申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陈心晖
一面鼓、一杆槌、一场舞……鼓与舞的结合舞出了闽南人乐天向上的生活姿态,这就是闽南跳鼓舞。
近日,晨报记者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闽南非遗印象”融媒体专栏采访团,共同探寻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跳鼓舞,对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您展现这项非遗的历史、特色和发展历程。
与《水浒传》有渊源
走进舞蹈室,跳鼓舞(厦门)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肖淑萍和队友正在忙着排练舞蹈。这一段时间,她们经常进校园、进社区传播跳鼓舞文化,还要参与各类演出,十分忙碌。即便如此,肖淑萍还是热情接待了采访团。
为了让采访团的学生对闽南跳鼓舞有更直观的感受,肖淑萍与队友先是共同示范表演了一段独具风韵的闽南跳鼓舞。随后,她开始向采访团讲解闽南跳鼓舞的历史和特色。“这个舞蹈背后,有一段不一样的故事。”肖淑萍说。
通过肖淑萍的讲述,采访团了解到,闽南跳鼓舞竟和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有渊源。“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化装成杂耍戏班,以卖艺为幌子,伺机混进城门去劫法场,救卢俊义,那场面极为热闹。”肖淑萍说,这段情节后来经闽南地区的民间艺人多次演化,传承数百年,形成了如今的闽南跳鼓舞。
融合多种文化特色
两人对舞,旋、捧、敲、击,眉眼之间轻松谐趣。和其他的闽南民间舞蹈不同,闽南跳鼓舞融合了海洋文化、古越舞蹈文化、中原舞蹈文化等特色,逐渐形成具有鲜明闽南风格的舞蹈。在鼓与舞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中,表现出闽南人爱拼敢赢、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扁鼓是闽南跳鼓舞的重要道具之一,宽8寸、厚2寸,中间穿着一根粗铁线,铁线两端卷起作为铁环。跳舞时,女方以双手中指扣紧铁环,拇指和食指在鼓的边沿转动扁鼓。女方持扁鼓,男方持鼓槌,在“旋鼓”“捧鼓”“击鼓”动作中互相对打逗乐。
此外,闽南跳鼓舞还完美糅合了打击乐、南音丝竹等特点,舞姿曼妙,轻盈柔美。近年来,闽南跳鼓舞在各种传统节日的民间活动、踩街游行阵头中表演,受到群众欢迎。
传承人已形成梯队
一门技艺,一份坚守。闽南跳鼓舞在厦门得以较好地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多位民间艺术家的坚守。其中,生前曾任厦门市歌舞团舞蹈编导的尤金满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
20世纪50年代,尤金满在“丰州跳鼓”和“仙游跳鼓”等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提炼出双人跳鼓舞,随后在厦门地区流传。不过,闽南跳鼓舞的传承并不容易,其曾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师徒传承以口传身教为主,没有影像、图片资料,文献记载也很少。20世纪80年代,当肖淑萍第一次接触闽南跳鼓舞时,这门民间舞蹈因为缺少传承者而濒临消失。
幸而,在尤金满指导下,肖淑萍逐渐认识到这种舞蹈的魅力,决定要将其传承下去。她学习舞蹈十分用心,曾经带着刚出生的孩子去参加比赛。这让尤金满十分感动,于是尤金满便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导她,然后用音乐串起来,再经过重新创编,最后编成一个个成品的闽南跳鼓舞作品。
目前,厦门已形成从闽南跳鼓舞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梯队。其中,肖淑萍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谢日新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焱是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闽南跳鼓舞的诸位代表性传承人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踊跃参加各类文艺展演活动,并通过进校园、进社区开办讲座,进一步宣传和普及跳鼓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