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5日·海西晨报·
第A08版
·
台商周刊
 |
罗世明介绍智慧渔业项目。 记者 潘薇 摄 |
|
 |
杨于萱(左二)带着孩子参加海峡论坛,分享在大陆的点滴生活。 记者 陈翠仙 摄 |
|
晨报记者 潘薇 陈翠仙
福建正加快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随着福建对台青创业释出种种政策红利,在厦创业台青看到了广阔机遇,台青罗世明子承父业投入渔业养殖领域,结合在大陆所学开辟了智慧水产养殖的新天地;台青社区营造员杨于萱投身于乡村振兴,随着项目的不断拓展,她实现了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的心愿。
“创二代”有个智慧渔业梦
6月19日,凭借着“深远海智慧养殖”项目,厦门净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台青罗世明获评2023年福建省台湾青年“创业之星”,获得5万元人民币创业扶持金。这段时间,他常往返漳泉两地,团队所打造的智慧渔业项目正不断推进中。“我所学的就是信息技术专业,希望能结合深远海养殖的产业,降低养殖户在生产当中的风险,把传统看天吃饭的养殖业迭代升级,实现互利共赢。”罗世明说,紧抓大陆市场机遇,还有诸多创业政策的支持,他的智慧渔业梦正一步步实现。
身为“创二代”,罗世明父亲20世纪90年代来福建开展鲍鱼育苗养殖,“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给罗世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从小跟随父亲来厦门求学,后就读于厦门大学信息学院。父亲没能走下去的事业,在罗世明看来,其实是片蓝海。罗世明将自己所学的信息技术与国家鼓励发展的深远海养殖相结合,开启了智慧养殖的广阔空间。
“我们在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在做未来的规划,现在政策倡导鼓励深远海养殖,我们有专业的技术研发,打通海货市场通路,注重全产业链的发展,现在在漳州东山的智慧渔业项目已经有几位渔民加入进来,开始在网箱投入鱼苗养殖。”罗世明说,“我们通过智慧渔业系统,可以实现水下24小时确认产权,由这个系统延伸出来的,就可以把保险、银行跟农户绑在一起,降低农户在生产当中的风险性,实现合作共赢。”
值得一提的是,罗世明的公司还与泉州市惠安县农业农村局合作,建设未来数字化养殖示范区,预计今后将投入15口的智慧渔业网箱作业。
台湾教师为学生“登鹭”铺路
台青杨于萱来到厦门发展已经5年了,曾经在台湾高校当教师的她在这里成了台青社区营造员,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杨于萱说她选择“登鹭”发展,是因为学生的一句话。
“我在台湾高校任教的时候,经常带着学生参与两岸交流活动,也看到了大陆发展的广阔舞台,因此经常鼓励学生来大陆。但是学生跟我说‘老师,你自己都不去,怎么叫我们去’。”杨于萱说,她把学生的话听进去了,便向在大陆的朋友了解是否有机会前来。“当时朋友问我是想当老师还是到企业工作,我最后选择了到公司上班,这样可以为我的学生们创造更多来这里就业的机会。”
来到厦门后,杨于萱带着台湾社区营造理念投身于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如她所言,“像一滴水融入大海”那样迅速融入这里。在天竺山麓下的过坂社区,她扎根村居开展调研,发掘和保护乡村文化,将“陪伴式乡建”做得风生水起,在街坊邻里的眼中,她从台湾来的客人变成了“邻家女儿”。厦门居民的热情,也让杨于萱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来到这里更加深刻感受到了两岸同根同源,大家用闽南话跟我交流,让我倍感亲切;在台湾我们信奉的清水祖师,也是从这里传播过去的……”杨于萱说道。
2022年,杨于萱创办了厦门闲闲文创有限公司,业务拓展到文创包装设计和营地、民宿运营规划,以及村庄整体规划等领域,服务的村庄也在不断拓展,集美后溪、漳州漳浦、泉州水口、龙岩武平……福建多地都有她的团队驻扎。随着项目的拓展,杨于萱也实现了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的心愿。“现在我的学生来了!我的同学也来了!”杨于萱笑着说,这些年她至少带了20人来到大陆发展。“台青希望能够获得来大陆发展的机会,众多台胞也期待能来大陆交流。今年暑假,我们计划组织夏令营,带台湾小朋友体验厦门的生活。”杨于萱说,“目前有近40个小朋友报名,他们都是我同学的孩子,从来没有来过大陆,大家都很希望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
机遇广阔 创业台青积极逐梦
 |
罗世明介绍智慧渔业项目。 记者 潘薇 摄 |
|
 |
杨于萱(左二)带着孩子参加海峡论坛,分享在大陆的点滴生活。 记者 陈翠仙 摄 |
|
晨报记者 潘薇 陈翠仙
福建正加快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随着福建对台青创业释出种种政策红利,在厦创业台青看到了广阔机遇,台青罗世明子承父业投入渔业养殖领域,结合在大陆所学开辟了智慧水产养殖的新天地;台青社区营造员杨于萱投身于乡村振兴,随着项目的不断拓展,她实现了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的心愿。
“创二代”有个智慧渔业梦
6月19日,凭借着“深远海智慧养殖”项目,厦门净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台青罗世明获评2023年福建省台湾青年“创业之星”,获得5万元人民币创业扶持金。这段时间,他常往返漳泉两地,团队所打造的智慧渔业项目正不断推进中。“我所学的就是信息技术专业,希望能结合深远海养殖的产业,降低养殖户在生产当中的风险,把传统看天吃饭的养殖业迭代升级,实现互利共赢。”罗世明说,紧抓大陆市场机遇,还有诸多创业政策的支持,他的智慧渔业梦正一步步实现。
身为“创二代”,罗世明父亲20世纪90年代来福建开展鲍鱼育苗养殖,“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给罗世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从小跟随父亲来厦门求学,后就读于厦门大学信息学院。父亲没能走下去的事业,在罗世明看来,其实是片蓝海。罗世明将自己所学的信息技术与国家鼓励发展的深远海养殖相结合,开启了智慧养殖的广阔空间。
“我们在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在做未来的规划,现在政策倡导鼓励深远海养殖,我们有专业的技术研发,打通海货市场通路,注重全产业链的发展,现在在漳州东山的智慧渔业项目已经有几位渔民加入进来,开始在网箱投入鱼苗养殖。”罗世明说,“我们通过智慧渔业系统,可以实现水下24小时确认产权,由这个系统延伸出来的,就可以把保险、银行跟农户绑在一起,降低农户在生产当中的风险性,实现合作共赢。”
值得一提的是,罗世明的公司还与泉州市惠安县农业农村局合作,建设未来数字化养殖示范区,预计今后将投入15口的智慧渔业网箱作业。
台湾教师为学生“登鹭”铺路
台青杨于萱来到厦门发展已经5年了,曾经在台湾高校当教师的她在这里成了台青社区营造员,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杨于萱说她选择“登鹭”发展,是因为学生的一句话。
“我在台湾高校任教的时候,经常带着学生参与两岸交流活动,也看到了大陆发展的广阔舞台,因此经常鼓励学生来大陆。但是学生跟我说‘老师,你自己都不去,怎么叫我们去’。”杨于萱说,她把学生的话听进去了,便向在大陆的朋友了解是否有机会前来。“当时朋友问我是想当老师还是到企业工作,我最后选择了到公司上班,这样可以为我的学生们创造更多来这里就业的机会。”
来到厦门后,杨于萱带着台湾社区营造理念投身于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如她所言,“像一滴水融入大海”那样迅速融入这里。在天竺山麓下的过坂社区,她扎根村居开展调研,发掘和保护乡村文化,将“陪伴式乡建”做得风生水起,在街坊邻里的眼中,她从台湾来的客人变成了“邻家女儿”。厦门居民的热情,也让杨于萱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来到这里更加深刻感受到了两岸同根同源,大家用闽南话跟我交流,让我倍感亲切;在台湾我们信奉的清水祖师,也是从这里传播过去的……”杨于萱说道。
2022年,杨于萱创办了厦门闲闲文创有限公司,业务拓展到文创包装设计和营地、民宿运营规划,以及村庄整体规划等领域,服务的村庄也在不断拓展,集美后溪、漳州漳浦、泉州水口、龙岩武平……福建多地都有她的团队驻扎。随着项目的拓展,杨于萱也实现了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的心愿。“现在我的学生来了!我的同学也来了!”杨于萱笑着说,这些年她至少带了20人来到大陆发展。“台青希望能够获得来大陆发展的机会,众多台胞也期待能来大陆交流。今年暑假,我们计划组织夏令营,带台湾小朋友体验厦门的生活。”杨于萱说,“目前有近40个小朋友报名,他们都是我同学的孩子,从来没有来过大陆,大家都很希望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