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多家戏曲院团创排新剧、改编老剧,让作品更有生命力 |
越来越多年轻人愿做“戏中人” |
|
|
2024年08月08日·海西晨报·
第A08版
·
两岸文创
 |
新版歌仔戏《燕归巢》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上演。 |
|
晨报记者 叶子申
近日,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历经3年多创造、打磨的新版歌仔戏《燕归巢》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上演,焕发出新的活力。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厦门多家戏曲院团不断创新,通过创排新剧、改编老剧等形式,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剧场看戏。
歌仔戏在新生代中延续
据了解,此次上演的新版歌仔戏《燕归巢》通过戏曲艺术手法,以散文诗般的画面、轻喜剧的风格,再现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闽南农村生活。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副主任庄海蓉说,创作团队让青年演员登上舞台当主角,从而更好地传达剧中青春、爱情和事业的主题。新版《燕归巢》也在剧本内容、音乐设计、舞台呈现、人物塑造等方面推陈出新,融入现代感的舞美和音乐,让传统的歌仔戏艺术焕发青春活力。
庄海蓉告诉记者,打造新版《燕归巢》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扩大歌仔戏观众群体,让一批新生代演员和歌仔戏界中坚力量联袂出演,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的模式,让歌仔戏艺术代代相传。
新形态演出层出不穷
“传统戏曲作为历史悠久的艺术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然而,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戏曲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厦门市戏剧家协会相关人士表示,近年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新剧《新龙门客栈》、新版《梁祝》等频频“火出圈”,越剧演员陈丽君与李云霄这样的“CP”更带动不少“90后”“00后”走进传统戏曲剧场。厦门的戏曲院团应该学习借鉴,创作精品佳作、培养优秀演员。
实际上,厦门不少戏曲院团转型脚步铿锵,越来越多年轻演员愿做“戏中人”,也有越来越多年轻观众爱上了戏剧文化。今年春节期间,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黑匣子剧场带来了小剧场版《牡丹亭》《沈园情》经典剧目演出,许多“90后”前来观剧。“小剧场舞美更加精致,可以近距离看到演员的微表情,细节感更强。”观众小陈说,不仅如此,剧团还精心准备了戏服道具,让戏迷体验、拍照,和主角互动合影等,不断拉近与戏迷之间的距离。
今年6月25日,厦门市首部戏曲电影——高甲戏电影《阿搭嫂》在全国公映,受到广泛关注。此外,小剧场版《阿搭嫂》、驻场版南音《文姬归汉》、巡演版《侨批》等新形态演出层出不穷,增强了厦门优秀剧目的传播力。
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党支部书记、副团长吴敏说,今年上半年,该团创作了两出精品剧目《陈化成》《画龙点睛》,首演后社会反响热烈,下一步将继续打磨提升《陈化成》,讲好厦门本土英雄故事。不仅如此,该剧团还计划开设直播,让剧团的优秀青年演员通过镜头,向年轻观众讲述幕后的故事。
业界期待更多精品力作
近年来,厦门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配套出台“一团一策”改革方案,以完善薪酬分配制度为核心,构建了科学合理、目标明确的管理运行机制,激发国有文艺院团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数据显示,2023年,厦门国有文艺院团创排和打磨提升大型剧目14部,是改革前的两倍。小白鹭舞剧《花儿与海》获得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剧目奖”,厦门市南乐团《文姬归汉》等多个剧目入选全国舞蹈展演、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等国家级重要艺术活动。同样在去年,厦门国有文艺院团商业演出173场,经营性收入近千万元,比上一年增长56%。“我们期待,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戏曲院团的活力,涌现出更多精品佳作。”厦门市戏剧家协会相关人士表示。
厦门多家戏曲院团创排新剧、改编老剧,让作品更有生命力
越来越多年轻人愿做“戏中人”
 |
新版歌仔戏《燕归巢》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上演。 |
|
晨报记者 叶子申
近日,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历经3年多创造、打磨的新版歌仔戏《燕归巢》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上演,焕发出新的活力。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厦门多家戏曲院团不断创新,通过创排新剧、改编老剧等形式,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剧场看戏。
歌仔戏在新生代中延续
据了解,此次上演的新版歌仔戏《燕归巢》通过戏曲艺术手法,以散文诗般的画面、轻喜剧的风格,再现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闽南农村生活。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副主任庄海蓉说,创作团队让青年演员登上舞台当主角,从而更好地传达剧中青春、爱情和事业的主题。新版《燕归巢》也在剧本内容、音乐设计、舞台呈现、人物塑造等方面推陈出新,融入现代感的舞美和音乐,让传统的歌仔戏艺术焕发青春活力。
庄海蓉告诉记者,打造新版《燕归巢》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扩大歌仔戏观众群体,让一批新生代演员和歌仔戏界中坚力量联袂出演,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的模式,让歌仔戏艺术代代相传。
新形态演出层出不穷
“传统戏曲作为历史悠久的艺术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然而,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戏曲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厦门市戏剧家协会相关人士表示,近年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新剧《新龙门客栈》、新版《梁祝》等频频“火出圈”,越剧演员陈丽君与李云霄这样的“CP”更带动不少“90后”“00后”走进传统戏曲剧场。厦门的戏曲院团应该学习借鉴,创作精品佳作、培养优秀演员。
实际上,厦门不少戏曲院团转型脚步铿锵,越来越多年轻演员愿做“戏中人”,也有越来越多年轻观众爱上了戏剧文化。今年春节期间,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黑匣子剧场带来了小剧场版《牡丹亭》《沈园情》经典剧目演出,许多“90后”前来观剧。“小剧场舞美更加精致,可以近距离看到演员的微表情,细节感更强。”观众小陈说,不仅如此,剧团还精心准备了戏服道具,让戏迷体验、拍照,和主角互动合影等,不断拉近与戏迷之间的距离。
今年6月25日,厦门市首部戏曲电影——高甲戏电影《阿搭嫂》在全国公映,受到广泛关注。此外,小剧场版《阿搭嫂》、驻场版南音《文姬归汉》、巡演版《侨批》等新形态演出层出不穷,增强了厦门优秀剧目的传播力。
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党支部书记、副团长吴敏说,今年上半年,该团创作了两出精品剧目《陈化成》《画龙点睛》,首演后社会反响热烈,下一步将继续打磨提升《陈化成》,讲好厦门本土英雄故事。不仅如此,该剧团还计划开设直播,让剧团的优秀青年演员通过镜头,向年轻观众讲述幕后的故事。
业界期待更多精品力作
近年来,厦门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配套出台“一团一策”改革方案,以完善薪酬分配制度为核心,构建了科学合理、目标明确的管理运行机制,激发国有文艺院团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数据显示,2023年,厦门国有文艺院团创排和打磨提升大型剧目14部,是改革前的两倍。小白鹭舞剧《花儿与海》获得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剧目奖”,厦门市南乐团《文姬归汉》等多个剧目入选全国舞蹈展演、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等国家级重要艺术活动。同样在去年,厦门国有文艺院团商业演出173场,经营性收入近千万元,比上一年增长56%。“我们期待,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戏曲院团的活力,涌现出更多精品佳作。”厦门市戏剧家协会相关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