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前行 做萌娃的守护者 |
厦门市儿童医院医务人员用精湛医术为闽西南儿童织就生命防护网 |
| ||
|
晨报记者 黄伊娜 通讯员 陈苹
今年,厦门市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迎来建院十周年。十年来,该院从无到有实现跨越式发展,快速提升区域内儿科医疗水平,培育起一批本土高素质儿科人才队伍,许许多多青年医生与医院共成长,成为守护儿童健康的中流砥柱,共同织就闽西南儿童生命防护网。今天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一起走进厦门市儿童医院,听听青年骨干医生的从医故事。
儿童重症医学中心陈春智:
全力以赴与死神竞速
儿童重症医学中心(PICU)是儿童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无论白天黑夜,这里总有一群人在忙忙碌碌,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
厦门市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PICU医生陈春智正是其中一员。监护治疗、紧急转运、用各种手段稳定生命体征……生死时速时刻上演,他唯有全力以赴,守护患儿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下心跳。
提升医术 应对危重疾病
2014年厦门市儿童医院正式开业,陈春智也来到了这家医院,在PICU一干就是十年。奔跑在与死神竞速的赛道上,既考验着心理抗压能力,又要求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这里收治的都是还没脱离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患儿,病情瞬息万变,如何早期识别危险信号是临床中最大的挑战。”陈春智形容这里的工作像探案,面对复杂的病情甚至是矛盾的症状,必须迅速抽丝剥茧,找到最急需处置的关键所在,才能让患儿的病情转危为安、稳中向好。
刀不磨不快。陈春智在这份充满挑战的工作中淬炼成长,通过持续的学习、进修,在临床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临床诊疗水平。ECMO、人工肝技术、血液灌流、重症床旁超声……他熟练掌握各项重症救治技能,努力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随时应对各种儿童危重疾病,将一个个危重患儿从死神的手中夺了回来,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家庭。
去年,一名11岁的男孩被车撞倒入院,全身多处骨折,多部位出血,生命危在旦夕,外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医生都迅速到场抢救。由于大量出血,患儿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根本不具备接受外科手术的条件。参与抢救的陈春智通过药物和大量输血稳定患儿血压,接着紧急实施介入穿刺,封堵髂血管等血管破裂处,稳定了原本不断往下掉的血压,给外科医生创造了手术条件。经过一天一夜的合力抢救,大家终于把患儿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之后患儿又在PICU住了两周,最后平安出院,陈春智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全力以赴 为生命保驾护航
除了救治重症患儿,厦门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中心还开展24小时急危重症患儿院际转运工作,多年来转运足迹覆盖闽西南地区,为闽西南地区的危重症患儿保驾护航。陈春智时常要挑起转运重任,争分夺秒一路护航,即使面对的是惊涛骇浪,也要沉着应对。
有一次,附近县市的一名患儿因脑干脑炎引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当地医院无法处置,急需转入厦门市儿童医院救治。陈春智赶到当地医院时,患儿已经陷入昏迷,浑身抽搐后便无法自主呼吸。陈春智立即为其进行气管插管,然后迅速转运来厦门。由于肺出血,患儿的血不断从呼吸机的管道中涌出,返程路上,陈春智不断抽吸涌出的血液,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随时调整药物用量、呼吸机送入的氧气比例和压力参数等,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稳定患儿生命体征。最后,他顺利地将患儿转运到厦门市儿童医院。
这样或紧急或惊险的故事在PICU时常发生。不过,看着原本重病的患儿在自己的治疗下一天天好转,接着转入普通病房、出院,陈春智感到特别自豪。那一刻,无论是几小时奋力抢救的劳累还是奔波转运途中的疲惫,全都烟消云散了。
儿外科张清池:
孩子笑脸是我前行的动力
手术衣为战袍,柳叶刀是长枪,从初出茅庐到成为科室骨干,厦门市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儿外科医生张清池见证了医院的飞速发展,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长。他用专业和爱心,努力为孩子们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努力前行 精进诊疗技术
2015年,张清池从福建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带着满腔热情加入了厦门市儿童医院,成为一名儿外科医生。
“和成人病房中的‘低气压’不同,儿童如果没有疼痛等明显不适,即使是住院也不减天真烂漫。有些患儿和医生护士们打成一片,依偎在身旁和我们聊天。”张清池说,孩子们纯真的笑脸给了他无限动力,鞭策他努力前行,精进诊疗技术,更好地为儿童解除病痛。
都说医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在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引领下,厦门市儿童医院儿外科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屡屡挑战高难度技术,填补区域空白。张清池在科室前辈们的“传帮带”下,扎实提升临床技术,逐渐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医生。
微创施治 让伤口“消失”
在保证患儿安全及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寻求创伤更小的诊治手段是张清池作为儿外科医生不断努力的方向。有一个患儿让张清池记忆深刻。那天他值夜班,凌晨时接诊了一名卵巢囊肿伴扭转的患儿。为了避免留下明显的手术瘢痕,经过病情评估,张清池决定为患儿实施单孔腹腔镜手术,利用脐孔这一先天存在的腹壁凹陷进入腹腔手术。
儿童腹腔空间小,单孔腹腔镜视野更小。张清池动作轻柔而稳定,小心仔细地分离囊肿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并将扭转的卵巢复位。经过一晚上的奋战,张清池和团队默契配合,圆满完成手术,患儿很快就出院了。一段时间后,患儿来到医院复查。“对肚脐里的伤口大小还满意吗?”张清池问道。患儿却反问了一句:“伤口在哪里呀?”那一刻,作为一名儿外科医生,张清池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温暖关怀 缓解患儿焦虑
2019年,儿外科在上海总院专家的引领下开始向儿童肿瘤发起“进攻”,厦门市儿童医院成为闽西南目前唯一一家开设小儿肿瘤外科专科的医院,在省内率先建立小儿实体肿瘤国际标准的术前诊断、新辅助化疗、精准手术、术后化(放)疗及长期随访的一站式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大大提高肿瘤患儿预后。张清池认为,医生除了要全力以赴为患儿治疗,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也十分重要,要帮助患儿树立治疗的信心,减轻恐惧和焦虑,“面对病魔,我们并肩作战”。
有一次,一名患儿第二天要进行活检,张清池突然发现当天就是患儿的生日,立刻和科室同事给患儿买来蛋糕、布置活动室,和家人一起给患儿庆祝生日。张清池希望,如果坏消息无法避免,那就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些快乐的瞬间。
张清池和同事们还会给治疗成功的肿瘤患儿举办一个特殊的“拔港”仪式——如果患儿可以拔除化疗所需的输液港,就说明治疗成功了,他们要共同庆祝新的开始。看着孩子们在自己的治疗下将输液港拔除,是最让张清池开心的事。
“每天和这些可爱的孩子相处,自然而然就会有更多的爱。”尽管儿外科医生的职业道路充满挑战,但张清池的热爱和坚持,让他在这个领域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