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院区骨伤科副主任医师王毅峰: |
至精至微 守护“第二生命线” |
|
|
2025年01月09日·海西晨报·
第A10版
·
名医周刊
 |
王毅峰。记者 叶嘉健 摄 |
|
晨报记者 曾昊然 通讯员 陈绍雯
脊柱,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和脊髓的功能,号称人的“第二生命线”。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超过八成患有脊柱疾病,脊柱脊髓疾病已成为“世界十大被忽略的健康问题”之一。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院区骨伤科副主任医师王毅峰深耕骨科脊柱外科专业十余年,从“骨”至“精”,致力于守护患者的“第二生命线”。
◆从医之路
从戎装到医装
从医初心不改
王毅峰毕业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在军校读书的经历,磨砺了他朴实、干练的军人作风。实习期间,他来到上海长海医院,该院脊柱外科专业水平全国顶尖,他也因此接触到了骨科里位于金字塔尖的专业——脊柱外科。“脊柱和中枢神经密切相关,在脊柱里做手术,都是毫米级的操作,丝毫偏差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王毅峰的许多同学选择了风险更低的专业,但王毅峰勇于迎接挑战,“每一天,医生都在与疾病抗争,与生命赛跑。我跑得快一点,患者的痛苦就可以少一点。”
2018年,从部队转业后,王毅峰把在上海积累的丰富经验带到厦门,进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院区骨伤科。脱下戎装,穿上医装,变的是身上衣服的颜色,不变的是对于医学孜孜以求的决心。
繁忙的工作之余,王毅峰攻读了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脊柱外科的博士学位。前不久,他前往上海长征医院进修。在全国一流的脊柱外科中心,他对手术的标准化和精细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带回了上海专家的先进经验,并在厦门推广使用。
◆治疗故事
毫米级操作
让患者重新自主行走
50岁的吕先生因为外伤叠加基础病,颈椎压迫脊髓神经,导致步态不稳、手部麻木,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吕先生曾辗转多家医院,均被告知手术风险大,无法手术。经朋友介绍,吕先生辗转求助于王毅峰医生。“患者颈椎压迫后,手术可操作空间大幅缩小,只能以毫米级计算,且颈椎周围邻近颈动脉、气管、食管,稍有闪失,可能酿成严重后果。”王毅峰把在上海学习到的标准化颈前路手术技术在骨伤科推广,术中使用1毫米的枪钳进行毫米级操作。术后,吕先生的脊髓神经不再被压迫,第二天就可以实现自主行走,一个星期就出院了。目前,思明院区已熟练开展相关手术,帮助众多颈椎压迫脊髓神经的患者摆脱了疾病的阴霾。
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咳嗽或轻度外伤后常常导致脊柱椎体骨折。过去,许多老年人因担心脊柱手术的高风险性,选择保守治疗,但康复期间的日常护理和生活质量难以保障。在王毅峰的宣教和鼓励下,许多老年患者开始了解到脊柱微创手术的安全性和快速康复的优势,减轻了老年患者对脊柱手术的恐惧心理,接受了手术治疗。
85岁的李奶奶前段时间出现胸背部痛,起床困难,不能久站,到医院检查发现四个椎体出现了骨折。医生判断,这是由于骨质疏松引起的脊柱骨折。综合考量了李奶奶的情况后,王毅峰决定采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该手术采用微创技术,创口仅5-7毫米,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很适合老年患者。术中,他用球囊在骨折的椎体内进行扩张,撑开后把骨水泥打到椎体内,恢复了骨折断端的稳定性,改善了脊柱的生理曲度。手术做完后,李奶奶的胸背部疼痛大幅缓解,起床困难的情况也消失了。
王毅峰告诉记者,骨伤科目前开展的脊柱外科的手术已逾千例,包含ACDF、PLIF、TLIF、Key-hole、UBE、PELD、PKP/PVP等手术,许多漳州、泉州的患者都慕名而来。目前,骨伤科已经能开展绝大多数的脊柱外科微创术式,让许多患者实现快速康复。前不久,一名27岁的患者长期受腰椎间盘突出困扰,严重到无法下地,到思明院区求诊。与患者沟通后,王毅峰为其进行了微创手术,三天后患者就出院了。
◆愿景
在医学海洋里远航
推动新技术落地
工作之余,王毅峰喜欢看电影,电影里白求恩等医学前辈的奉献进取精神,激励着他在工作中积极向上。在医学的海洋中,王毅峰怀揣着对医学的敬畏和热爱,积蓄力量,不断在这片浩瀚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未来,王毅峰希望在颈椎和腰椎手术的微创化方面实现更多新突破,尽快开展镜下融合技术,让微创手术的效果与传统手术效果基本持平,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同时,把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推动新技术、新材料(如生物材料和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真正造福广大患者。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院区骨伤科副主任医师王毅峰:
至精至微 守护“第二生命线”
 |
王毅峰。记者 叶嘉健 摄 |
|
晨报记者 曾昊然 通讯员 陈绍雯
脊柱,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和脊髓的功能,号称人的“第二生命线”。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超过八成患有脊柱疾病,脊柱脊髓疾病已成为“世界十大被忽略的健康问题”之一。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院区骨伤科副主任医师王毅峰深耕骨科脊柱外科专业十余年,从“骨”至“精”,致力于守护患者的“第二生命线”。
◆从医之路
从戎装到医装
从医初心不改
王毅峰毕业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在军校读书的经历,磨砺了他朴实、干练的军人作风。实习期间,他来到上海长海医院,该院脊柱外科专业水平全国顶尖,他也因此接触到了骨科里位于金字塔尖的专业——脊柱外科。“脊柱和中枢神经密切相关,在脊柱里做手术,都是毫米级的操作,丝毫偏差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王毅峰的许多同学选择了风险更低的专业,但王毅峰勇于迎接挑战,“每一天,医生都在与疾病抗争,与生命赛跑。我跑得快一点,患者的痛苦就可以少一点。”
2018年,从部队转业后,王毅峰把在上海积累的丰富经验带到厦门,进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院区骨伤科。脱下戎装,穿上医装,变的是身上衣服的颜色,不变的是对于医学孜孜以求的决心。
繁忙的工作之余,王毅峰攻读了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脊柱外科的博士学位。前不久,他前往上海长征医院进修。在全国一流的脊柱外科中心,他对手术的标准化和精细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带回了上海专家的先进经验,并在厦门推广使用。
◆治疗故事
毫米级操作
让患者重新自主行走
50岁的吕先生因为外伤叠加基础病,颈椎压迫脊髓神经,导致步态不稳、手部麻木,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吕先生曾辗转多家医院,均被告知手术风险大,无法手术。经朋友介绍,吕先生辗转求助于王毅峰医生。“患者颈椎压迫后,手术可操作空间大幅缩小,只能以毫米级计算,且颈椎周围邻近颈动脉、气管、食管,稍有闪失,可能酿成严重后果。”王毅峰把在上海学习到的标准化颈前路手术技术在骨伤科推广,术中使用1毫米的枪钳进行毫米级操作。术后,吕先生的脊髓神经不再被压迫,第二天就可以实现自主行走,一个星期就出院了。目前,思明院区已熟练开展相关手术,帮助众多颈椎压迫脊髓神经的患者摆脱了疾病的阴霾。
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咳嗽或轻度外伤后常常导致脊柱椎体骨折。过去,许多老年人因担心脊柱手术的高风险性,选择保守治疗,但康复期间的日常护理和生活质量难以保障。在王毅峰的宣教和鼓励下,许多老年患者开始了解到脊柱微创手术的安全性和快速康复的优势,减轻了老年患者对脊柱手术的恐惧心理,接受了手术治疗。
85岁的李奶奶前段时间出现胸背部痛,起床困难,不能久站,到医院检查发现四个椎体出现了骨折。医生判断,这是由于骨质疏松引起的脊柱骨折。综合考量了李奶奶的情况后,王毅峰决定采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该手术采用微创技术,创口仅5-7毫米,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很适合老年患者。术中,他用球囊在骨折的椎体内进行扩张,撑开后把骨水泥打到椎体内,恢复了骨折断端的稳定性,改善了脊柱的生理曲度。手术做完后,李奶奶的胸背部疼痛大幅缓解,起床困难的情况也消失了。
王毅峰告诉记者,骨伤科目前开展的脊柱外科的手术已逾千例,包含ACDF、PLIF、TLIF、Key-hole、UBE、PELD、PKP/PVP等手术,许多漳州、泉州的患者都慕名而来。目前,骨伤科已经能开展绝大多数的脊柱外科微创术式,让许多患者实现快速康复。前不久,一名27岁的患者长期受腰椎间盘突出困扰,严重到无法下地,到思明院区求诊。与患者沟通后,王毅峰为其进行了微创手术,三天后患者就出院了。
◆愿景
在医学海洋里远航
推动新技术落地
工作之余,王毅峰喜欢看电影,电影里白求恩等医学前辈的奉献进取精神,激励着他在工作中积极向上。在医学的海洋中,王毅峰怀揣着对医学的敬畏和热爱,积蓄力量,不断在这片浩瀚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未来,王毅峰希望在颈椎和腰椎手术的微创化方面实现更多新突破,尽快开展镜下融合技术,让微创手术的效果与传统手术效果基本持平,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同时,把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推动新技术、新材料(如生物材料和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真正造福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