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2日·海西晨报·
第A01版
·
封面
吕瑞哲
同安区闽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这两株“宋榕”承载着同安人民对朱熹的怀念,也见证了同安文脉的传承和发展。
晨报记者 洪艳艳
在同安大轮山南麓,两株古榕树伫立在梵天禅寺后山,历经数百年,依然郁郁葱葱。相传,这两株古榕树种植于南宋乾道年间,为著名理学家朱熹亲手所植,因此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宋榕”,是同安记载在册的历史最悠久的古榕树,树龄均已高达861岁。
今天是我国第47个植树节,晨报记者带着大家走近这两株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树,倾听同安区闽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吕瑞哲讲述“宋榕”背后的故事。
相传为朱熹亲手所植
沿着梵天禅寺山门往大轮山方向走,在文公书院旁的岩石上,会遇到一株古榕树。这株古榕树高耸挺拔,它的须根纵横交错,延伸至地面,与巨大的岩石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榕根墙”景观。在这株古榕树下的岩石上,有一摩崖石刻“寒竹风松”,吕瑞哲介绍,这四个字出自朱熹之手,仿自龙海文圃山南麓龙池岩的摩崖石刻。
另一株古榕树位于文公书院西面。这株古榕树高达15米,冠幅宽阔,枝叶繁茂,仿佛一把巨伞。在红墙的映衬下,它更显得生机勃勃,诉说着同安的沧桑变迁与人文情怀。
“这两株古榕树可是我们同安的‘活化石’啊!”吕瑞哲介绍,据有关史料记载,朱熹自幼便喜爱栽花种竹、美化庭院,为官后更是大力倡导植树造林,以固沙防风、优化环境。相传,朱熹在同安任主簿期间,常常到大轮山游玩,留下了《游梵天寺》《梵天观雨》等诗篇,还种下了许多榕树和芒果树。岁月流转,仅余两株古榕树屹立,但它们苍劲挺拔,当地人称之为“宋榕”,以此缅怀朱熹。
见证同安文脉传承
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安是朱熹进士及第后的首仕地,他以极大热忱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此付诸实践。他在同安任职期间,不仅开创讲学之风、兴办教育,还积极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深受百姓爱戴。
这两株“宋榕”作为朱熹在同安留下的重要印迹,承载着同安人民对这位先贤的怀念,也见证了同安文脉的传承和发展。
吕瑞哲告诉记者,大轮山还有不少与朱熹有关的遗迹。如纪念朱熹的明代建筑文公书院有朱熹石刻画像,这幅画像是朱熹的对镜自画“写真”;此外,大轮山内还有“瞻亭”等题匾,也都可以窥见朱子的笔趣。
“文公书院是古代同安的最高学府,培养了大批人才。”吕瑞哲介绍,文公书院作为泉州府属最早的官办书院,也是厦门最早的书院,距今已有674年,是朱熹“兴贤育才”思想在同安延续的实物见证。而这两株古老的榕树,也见证了从这座书院走出的众多同安历史名人,如蔡复一、蔡献臣、许獬等。
加大力度保护古树
历经数百年风霜,这两株古榕树的树根早已深植于大轮山的土壤之中。然而,2016年“莫兰蒂”台风重创厦门时,这两株古榕树冠枝叶也折损许多,看起来比以往稀疏不少,这也让当地百姓更加珍惜这两棵历经磨难的古树。
吕瑞哲表示,近年来,当地也加大了对“宋榕”的保护力度,相关部门定期对古树进行巡查、养护,并设立了保护标志,提醒人们爱护古树名木。
两株861岁古榕树 见证同安文脉传承
·A6·
吕瑞哲
同安区闽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这两株“宋榕”承载着同安人民对朱熹的怀念,也见证了同安文脉的传承和发展。
晨报记者 洪艳艳
在同安大轮山南麓,两株古榕树伫立在梵天禅寺后山,历经数百年,依然郁郁葱葱。相传,这两株古榕树种植于南宋乾道年间,为著名理学家朱熹亲手所植,因此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宋榕”,是同安记载在册的历史最悠久的古榕树,树龄均已高达861岁。
今天是我国第47个植树节,晨报记者带着大家走近这两株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树,倾听同安区闽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吕瑞哲讲述“宋榕”背后的故事。
相传为朱熹亲手所植
沿着梵天禅寺山门往大轮山方向走,在文公书院旁的岩石上,会遇到一株古榕树。这株古榕树高耸挺拔,它的须根纵横交错,延伸至地面,与巨大的岩石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榕根墙”景观。在这株古榕树下的岩石上,有一摩崖石刻“寒竹风松”,吕瑞哲介绍,这四个字出自朱熹之手,仿自龙海文圃山南麓龙池岩的摩崖石刻。
另一株古榕树位于文公书院西面。这株古榕树高达15米,冠幅宽阔,枝叶繁茂,仿佛一把巨伞。在红墙的映衬下,它更显得生机勃勃,诉说着同安的沧桑变迁与人文情怀。
“这两株古榕树可是我们同安的‘活化石’啊!”吕瑞哲介绍,据有关史料记载,朱熹自幼便喜爱栽花种竹、美化庭院,为官后更是大力倡导植树造林,以固沙防风、优化环境。相传,朱熹在同安任主簿期间,常常到大轮山游玩,留下了《游梵天寺》《梵天观雨》等诗篇,还种下了许多榕树和芒果树。岁月流转,仅余两株古榕树屹立,但它们苍劲挺拔,当地人称之为“宋榕”,以此缅怀朱熹。
见证同安文脉传承
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安是朱熹进士及第后的首仕地,他以极大热忱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此付诸实践。他在同安任职期间,不仅开创讲学之风、兴办教育,还积极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深受百姓爱戴。
这两株“宋榕”作为朱熹在同安留下的重要印迹,承载着同安人民对这位先贤的怀念,也见证了同安文脉的传承和发展。
吕瑞哲告诉记者,大轮山还有不少与朱熹有关的遗迹。如纪念朱熹的明代建筑文公书院有朱熹石刻画像,这幅画像是朱熹的对镜自画“写真”;此外,大轮山内还有“瞻亭”等题匾,也都可以窥见朱子的笔趣。
“文公书院是古代同安的最高学府,培养了大批人才。”吕瑞哲介绍,文公书院作为泉州府属最早的官办书院,也是厦门最早的书院,距今已有674年,是朱熹“兴贤育才”思想在同安延续的实物见证。而这两株古老的榕树,也见证了从这座书院走出的众多同安历史名人,如蔡复一、蔡献臣、许獬等。
加大力度保护古树
历经数百年风霜,这两株古榕树的树根早已深植于大轮山的土壤之中。然而,2016年“莫兰蒂”台风重创厦门时,这两株古榕树冠枝叶也折损许多,看起来比以往稀疏不少,这也让当地百姓更加珍惜这两棵历经磨难的古树。
吕瑞哲表示,近年来,当地也加大了对“宋榕”的保护力度,相关部门定期对古树进行巡查、养护,并设立了保护标志,提醒人们爱护古树名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