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举行建校104周年发展大会 |
两位教授获颁南强杰出贡献奖 |
|
|
2025年04月07日·海西晨报·
第A02版
·
重点关注
 |
徐梦秋(左二)、郑南峰(左三)获颁南强杰出贡献奖。 |
|
晨报讯(记者 许蔚菡 通讯员 戴佩琪)昨日,厦门大学在建南大会堂举办建校104周年发展大会。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首个设立海洋科学、高等教育学的高校,厦门大学始终走在学科创新前沿。建校仅两年即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活化石”文昌鱼研究成果,开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台湾研究、南洋研究等领域的“厦大学派”,近年来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考古新发现”,科研方面取得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全球首个P85-Ab鼻咽癌诊断试剂盒等重大成果。
近年来,厦门大学着力构建开放式人才评价体系,2024年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国科创名匠、国家杰出医师等一批育人先锋,形成“大先生”培育“大英才”的良性生态。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深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毕业生赴国家重点领域就业比例连续9年攀升。
作为对台交流前沿阵地,厦门大学正深化与金门大学合作,打造台籍师生“登陆第一家园”。在国际化方面,马来西亚分校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一带一路”科教合作持续深化。“环厦大科创圈”建设同步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头部企业共建政产学研合作典范,新型高端智库资政服务稳居全国高校前列。
大会上颁发了南强杰出贡献奖和嘉庚奖章。南强杰出贡献奖颁给了哲学系教授徐梦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郑南峰。校级学生最高荣誉嘉奖——嘉庚奖章授予了社会与人类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房欣杨。
站在新起点,厦门大学正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深化部省市共建机制,拓展办学资源渠道。这座百年学府继续以创新为帆,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破浪前行。正如校长张宗益所言:“我们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更深度的双向赋能,让‘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火炬照亮更多学子前行之路。”
相关新闻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建院10周年,学科建设成果丰硕
研发新技术助力中国空间站舱箭分离
晨报讯(记者 许蔚菡 通讯员 戴佩琪)4月5日,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举行建院1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这个“旧业维新 后来居上”的学院,正如厦大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所言:“从烽火中的航空火种到新时代的空天重器,我们始终以科技报国为志,让嘉庚精神在万里长空永续翱翔。”
厦大航空教育始于1944年,时任校长萨本栋在抗战烽火中创办航空工程学系,开启我国高校航空专业教育先河。“中国飞豹之父”陈一坚、中国人造卫星开拓者闵桂荣等院士从这里走出。这段“烽火育人”的传奇,如今化作镌刻在学院文化基因中的家国情怀。
“从长征五号B火箭的舱箭分离降冲击技术到国产大飞机C919飞行器结构健康状态监测系统,我们的科研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学院副院长黄玥教授介绍。
据了解,在粒子阻尼技术领域,学院科研团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粒子降冲击装置,实现我国大直径舱箭运载火箭分离降冲击技术“零”的突破,有力支撑了中国空间站的舱箭分离。此技术也被应用于冬奥列车车内噪声控制,实现350千米/小时高速运行的列车“踏雪无声”。
今年3月17日,学院与中国航发等单位依托尹泽勇院士工作站平台自主设计研发的百千瓦级混合动力系统原理样机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搭载百千瓦级混合动力系统的飞行平台(GF-2000)是厦大航空航天学院根据行业搭载飞行需求,基于国产四座有人机自主改装的大型无人通用飞行测试平台,可用于开展多种载荷的搭载飞行测试,为未来混合动力系统产品化、系列化发展及大功率混合电推进系统研发积累了重要技术基础。
学院还将人工智能、智能仪器与航空学科深度融合,研发相关算法和装备,突破了飞行器结构健康状态定量化监测瓶颈,相关成果应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C929和航天器的研制。
以上这些“硬核”成果背后,是厦大航空航天学院统筹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取得的成绩。10年来,学院科研经费增长翻两番,相关成果孵化了5家科技企业,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2024年软科中国排名中位列第十,在综合性大学中仅次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
厦门大学举行建校104周年发展大会
两位教授获颁南强杰出贡献奖
 |
徐梦秋(左二)、郑南峰(左三)获颁南强杰出贡献奖。 |
|
晨报讯(记者 许蔚菡 通讯员 戴佩琪)昨日,厦门大学在建南大会堂举办建校104周年发展大会。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首个设立海洋科学、高等教育学的高校,厦门大学始终走在学科创新前沿。建校仅两年即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活化石”文昌鱼研究成果,开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台湾研究、南洋研究等领域的“厦大学派”,近年来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考古新发现”,科研方面取得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全球首个P85-Ab鼻咽癌诊断试剂盒等重大成果。
近年来,厦门大学着力构建开放式人才评价体系,2024年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国科创名匠、国家杰出医师等一批育人先锋,形成“大先生”培育“大英才”的良性生态。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深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毕业生赴国家重点领域就业比例连续9年攀升。
作为对台交流前沿阵地,厦门大学正深化与金门大学合作,打造台籍师生“登陆第一家园”。在国际化方面,马来西亚分校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一带一路”科教合作持续深化。“环厦大科创圈”建设同步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头部企业共建政产学研合作典范,新型高端智库资政服务稳居全国高校前列。
大会上颁发了南强杰出贡献奖和嘉庚奖章。南强杰出贡献奖颁给了哲学系教授徐梦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郑南峰。校级学生最高荣誉嘉奖——嘉庚奖章授予了社会与人类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房欣杨。
站在新起点,厦门大学正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深化部省市共建机制,拓展办学资源渠道。这座百年学府继续以创新为帆,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破浪前行。正如校长张宗益所言:“我们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更深度的双向赋能,让‘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火炬照亮更多学子前行之路。”
相关新闻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建院10周年,学科建设成果丰硕
研发新技术助力中国空间站舱箭分离
晨报讯(记者 许蔚菡 通讯员 戴佩琪)4月5日,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举行建院1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这个“旧业维新 后来居上”的学院,正如厦大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所言:“从烽火中的航空火种到新时代的空天重器,我们始终以科技报国为志,让嘉庚精神在万里长空永续翱翔。”
厦大航空教育始于1944年,时任校长萨本栋在抗战烽火中创办航空工程学系,开启我国高校航空专业教育先河。“中国飞豹之父”陈一坚、中国人造卫星开拓者闵桂荣等院士从这里走出。这段“烽火育人”的传奇,如今化作镌刻在学院文化基因中的家国情怀。
“从长征五号B火箭的舱箭分离降冲击技术到国产大飞机C919飞行器结构健康状态监测系统,我们的科研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学院副院长黄玥教授介绍。
据了解,在粒子阻尼技术领域,学院科研团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粒子降冲击装置,实现我国大直径舱箭运载火箭分离降冲击技术“零”的突破,有力支撑了中国空间站的舱箭分离。此技术也被应用于冬奥列车车内噪声控制,实现350千米/小时高速运行的列车“踏雪无声”。
今年3月17日,学院与中国航发等单位依托尹泽勇院士工作站平台自主设计研发的百千瓦级混合动力系统原理样机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搭载百千瓦级混合动力系统的飞行平台(GF-2000)是厦大航空航天学院根据行业搭载飞行需求,基于国产四座有人机自主改装的大型无人通用飞行测试平台,可用于开展多种载荷的搭载飞行测试,为未来混合动力系统产品化、系列化发展及大功率混合电推进系统研发积累了重要技术基础。
学院还将人工智能、智能仪器与航空学科深度融合,研发相关算法和装备,突破了飞行器结构健康状态定量化监测瓶颈,相关成果应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C929和航天器的研制。
以上这些“硬核”成果背后,是厦大航空航天学院统筹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取得的成绩。10年来,学院科研经费增长翻两番,相关成果孵化了5家科技企业,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2024年软科中国排名中位列第十,在综合性大学中仅次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