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鼓二十余载 愿做“守”艺人 |
海沧非遗“闽南制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明华在鼓中融入闽南文化 |
|
2025年04月07日·海西晨报·
第A06版
·
城市读本
 |
张明华向记者介绍鼓元素产品。记者 邵育洋 摄 |
|
晨报记者 林舒凡 颜司雅
“我想要定制一面大鼓,您有推荐的吗?”随着提示音响起,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制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明华放下手中的工作仔细查看微信。微信上,一名女孩表示,她正在与抑郁症抗争,希望为自己定制一面大鼓,通过打鼓发泄情绪,并唤醒内心的力量。“打鼓时可以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张明华回忆鼓槌碰击鼓面时的畅快淋漓,欣慰地对女孩说。
制鼓二十余载,张明华倾注匠心打造的鼓,不仅在各种场合发挥用处,也叩响了许多打鼓人的心扉。
从外贸“转型”非遗传承
张明华的制鼓事业充满了戏剧性。小时候,由于父亲和大伯会制鼓补贴家用,潜移默化下,张明华对鼓感到熟悉和亲切。长大后的张明华一开始并没有打算从事制鼓行业,而是想当一名外贸商人。直到20多年前,一位日本朋友托他在中国找品质好的制鼓工厂,他辗转询问都没有找到理想的厂家。“所以我决定自己试试。”张明华说,回忆少时耳濡目染的制鼓技艺,他拾起工具,成立制鼓工厂,“一步一步走到现在”。2024年,张明华被评为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制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选材、做鼓桶、处理牛皮、蒙鼓面、钉鼓配件、上漆……制鼓工厂里,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鼓展现在眼前,手艺人们专心致志地用锤子、刻刀等工具,精细地打磨着手中的鼓。张明华表示,他坚持根据顾客的需求对鼓的制作进行调整,“看到顾客对鼓很满意,我内心就充满了成就感。”
开发“鼓”元素创意产品
在张明华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了一面与墙壁等高的柜子,柜子上摆满各式各样充满“鼓”元素的创意产品,包括香炉、手机支架、小台灯、无线充等。“2020年左右我开始研究一些创新物件。”张明华说,那时他意识到,鼓在当今社会的使用场景有限,“我就思考要怎么样在鼓上做加法,添加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元素,让鼓变得更实用、更受欢迎”。
“这是我比较满意的作品,它是一个储钱罐。”张明华向记者介绍,该储钱罐主体是一面红色的小鼓,鼓身上附着金色的漆线雕,使储钱罐显得雅致而喜庆。“电子支付普及后,很多孩子都没见过硬币了。”张明华说,“储钱罐可以当作一个小礼物,培养孩子们‘积少成多’的习惯。”
此外,张明华打算与集美大学合作,开发中华传统文化鼓产品,“比如做一系列的‘十二生肖鼓’和‘百家姓鼓’。”
希望将鼓文化传承下去
多年前,张明华曾邀请台湾的打击乐老师为海沧中学与霞阳小学的打击乐社团传授鼓艺,也曾组织台湾中小学生深入制鼓工坊感受传统工艺的温度与魅力。如今,张明华期盼能在海沧打造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闽南鼓队品牌,在当地举办鼓文化节,甚至打造一个集生产、展演、研学于一体的鼓文化主题公园。张明华正以鼓为媒,编织着一张更大的“文化传承网”。
张明华也在思考如何将闽南文化深度融入鼓艺创作中。“比如把闽南古厝的燕尾脊融入鼓的造型当中,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张明华坦言,“我们想要真正在鼓上融入闽南文化的魂。”
“鼓声不息,好运不止。”张明华表示,期待在未来,有更多人听见闽南大鼓的铿锵之音,有更多年轻人一起来守护制鼓技艺。
制鼓二十余载 愿做“守”艺人
海沧非遗“闽南制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明华在鼓中融入闽南文化
 |
张明华向记者介绍鼓元素产品。记者 邵育洋 摄 |
|
晨报记者 林舒凡 颜司雅
“我想要定制一面大鼓,您有推荐的吗?”随着提示音响起,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制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明华放下手中的工作仔细查看微信。微信上,一名女孩表示,她正在与抑郁症抗争,希望为自己定制一面大鼓,通过打鼓发泄情绪,并唤醒内心的力量。“打鼓时可以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张明华回忆鼓槌碰击鼓面时的畅快淋漓,欣慰地对女孩说。
制鼓二十余载,张明华倾注匠心打造的鼓,不仅在各种场合发挥用处,也叩响了许多打鼓人的心扉。
从外贸“转型”非遗传承
张明华的制鼓事业充满了戏剧性。小时候,由于父亲和大伯会制鼓补贴家用,潜移默化下,张明华对鼓感到熟悉和亲切。长大后的张明华一开始并没有打算从事制鼓行业,而是想当一名外贸商人。直到20多年前,一位日本朋友托他在中国找品质好的制鼓工厂,他辗转询问都没有找到理想的厂家。“所以我决定自己试试。”张明华说,回忆少时耳濡目染的制鼓技艺,他拾起工具,成立制鼓工厂,“一步一步走到现在”。2024年,张明华被评为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制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选材、做鼓桶、处理牛皮、蒙鼓面、钉鼓配件、上漆……制鼓工厂里,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鼓展现在眼前,手艺人们专心致志地用锤子、刻刀等工具,精细地打磨着手中的鼓。张明华表示,他坚持根据顾客的需求对鼓的制作进行调整,“看到顾客对鼓很满意,我内心就充满了成就感。”
开发“鼓”元素创意产品
在张明华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了一面与墙壁等高的柜子,柜子上摆满各式各样充满“鼓”元素的创意产品,包括香炉、手机支架、小台灯、无线充等。“2020年左右我开始研究一些创新物件。”张明华说,那时他意识到,鼓在当今社会的使用场景有限,“我就思考要怎么样在鼓上做加法,添加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元素,让鼓变得更实用、更受欢迎”。
“这是我比较满意的作品,它是一个储钱罐。”张明华向记者介绍,该储钱罐主体是一面红色的小鼓,鼓身上附着金色的漆线雕,使储钱罐显得雅致而喜庆。“电子支付普及后,很多孩子都没见过硬币了。”张明华说,“储钱罐可以当作一个小礼物,培养孩子们‘积少成多’的习惯。”
此外,张明华打算与集美大学合作,开发中华传统文化鼓产品,“比如做一系列的‘十二生肖鼓’和‘百家姓鼓’。”
希望将鼓文化传承下去
多年前,张明华曾邀请台湾的打击乐老师为海沧中学与霞阳小学的打击乐社团传授鼓艺,也曾组织台湾中小学生深入制鼓工坊感受传统工艺的温度与魅力。如今,张明华期盼能在海沧打造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闽南鼓队品牌,在当地举办鼓文化节,甚至打造一个集生产、展演、研学于一体的鼓文化主题公园。张明华正以鼓为媒,编织着一张更大的“文化传承网”。
张明华也在思考如何将闽南文化深度融入鼓艺创作中。“比如把闽南古厝的燕尾脊融入鼓的造型当中,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张明华坦言,“我们想要真正在鼓上融入闽南文化的魂。”
“鼓声不息,好运不止。”张明华表示,期待在未来,有更多人听见闽南大鼓的铿锵之音,有更多年轻人一起来守护制鼓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