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 成长的旅程 |
厦门市康乐小学春季研学活动点亮孩子学习之路 |
| ||
| ||
|
晨报记者 傅曦颖 赵怡然 通讯员 易奕
春意盎然的四月,厦门市康乐小学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春季研学活动开启了新学期的实践教育篇章。
4月3日,全校师生兵分三路,分别走进厦门姚明织带工业美学研学基地、厦门集美果乐园和厦门方特东方神画,通过沉浸式体验、跨学科融合的研学课程,让传统文化浸润童心,用科技创新启迪智慧,以劳动实践赋能成长。这一精心设计的“行走的课堂”,为孩子们铺就了知行合一的学习之路。
织带探秘 感受匠心传承
研学当天,一、二年级的萌娃们身着校服,手拉手走进厦门姚明织带工业美学研学基地,开启了五彩织带寻根之旅。
走进织带博物馆,孩子们仿佛走入了一座编织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孩子们在展厅中穿梭,从古代手工织带到现代科技织带,丰富的展品诉说着工艺的演进与文化的传承。有的藏品图案繁复典雅,蕴含传统纹样之美;有的藏品设计巧妙新颖,兼顾环保与实用功能。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交流,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参观结束后,孩子们来到手工课堂,开启织带笔筒DIY体验。挑选心仪的颜色,一圈圈耐心缠绕,再仔细粘贴、修整,每个细节都凝聚着小朋友们的专注与巧思。一个个缤纷独特的笔筒在孩子们手中诞生。一年(4)班的蓝晨宁同学高兴地说:“我要把它带回家,放在书桌上天天看!”
走进恒温恒湿的现代化车间,轰鸣的机器声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染色、编织、印刷、包装,每一道工序都体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的融合之美。
在拓展活动区,孩子们还参与了富有趣味与挑战的团队游戏,协作闯关、互相鼓励,尽情释放童真活力。此时此刻,织带不仅是工艺载体,更是连接友情、体验与成长的纽带。
自然课堂 快乐拥抱成长
三、四年级的学生们走进充满野趣的厦门集美果乐园,通过自然探索,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萌宠互动区成了生动的“生物课堂”,孩子们轻抚毛茸茸的荷兰猪、机灵的鹦鹉,观察孔雀开屏,在饲养员的指导下配制羊驼营养餐,将课本中的食物链知识转化为实践认知。
在果园空地,老师为学生们讲解了接穗技巧:“T型芽接要在砧木上切T字切口,深度要合适;插皮嫁接则在砧木树皮划口,插入接穗。”听完讲解,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迫不及待地投身到果树嫁接实践中。不过片刻,果园里的果树便裹上了孩子们亲手包扎的“保护衣”。
扎染工坊里,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美育碰撞出创意火花。学生们将白布折叠捆扎,浸入板蓝根、苏木等植物染料,随着布匹展开,蝴蝶、星空等图案跃然眼前。科学老师现场解密色彩变化的化学原理,将艺术创作升华为跨学科学习。
驱蚊水制作环节则充满生活智慧,孩子们辨识艾草、薄荷等植物特性,调配天然驱蚊配方。三年(1)班的周衍骄傲地展示作品:“今晚我就要用自制的‘魔法药水’守护全家!”
时空穿越 感悟文化魅力
五、六年级的学生们踏入厦门方特东方神画,开启了一场传统文化与数字科技的奇幻对话。
《女娲补天》4D沉浸剧场里,学生们佩戴特效眼镜,乘着动感轨道车穿越洪荒世界,在五彩石的光影风暴中感受创世神话的磅礴气势。当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场景引发座椅剧烈晃动时,六年(4)班的郑权紧握扶手惊呼:“原来神话故事可以这么真实!”
《梁山伯与祝英台》剧场创新采用全息投影与真人芭蕾结合的表现形式。化蝶场景中,数百只虚拟蝴蝶环绕剧场翩翩起舞,让人红了眼眶。五年(4)班的陈卓冰感叹道:“科技让经典故事有了直达人心的力量。”
惊险刺激的户外项目让孩子们流连忘返。在“逍遥水母”项目中,随着塔身徐徐上升,孩子们在转盘上倾斜摇摆,犹如在海中自由深潜。“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水母在海中畅游,太有意思了!”六年(4)班的许圣翔满脸笑意地说道。木质过山车“丛林飞龙”以每小时90公里的速度飞驰,尖叫与欢笑交织成青春的协奏曲;“欢乐跳跳蛙”升降机上,孩子们在失重与超重的交替中体验物理定律的奇妙。五年(4)班的黄颖鹭说道:“这些项目都特别有意思,让我在挑战中突破了自我。”
厦门市康乐小学德育室副主任谢静雯表示,本次春季研学活动,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的课程重点,规划了三条特色路线,涉及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美学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等多种教育元素,是对学校课堂教学的有益拓展与实践补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接下来,海晨研学还将开发更加多样化的课程,通过一场场生动的课外活动,带领孩子们亲近自然、了解历史,并将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让孩子们长见识、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