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林湾建厦门最大鸟类栖息地 |
已完成102万立方米底泥吹填,预计年底完工 |
|
2025年04月09日·海西晨报·
第A04版
·
城市读本
 |
杏林湾鸟类栖息地完成102万立方米底泥吹填。 记者 唐光峰 摄 |
|
 |
白额燕鸥是厦门的老朋友。 (资料图) 记者 陈理杰 摄 |
|
晨报讯(记者 叶子申)近日,由中国水电五局承建的杏林湾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一期工程迎来重要节点——厦门最大的鸟类栖息地构建工程顺利完成102万立方米底泥吹填。这一鸟类栖息地面积达75万平方米,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凭借着优越的生态环境,杏林湾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鸟儿在此安家、越冬。为了给鸟儿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杏林湾正在建设一个面积达75万平方米的鸟类栖息地。据悉,该鸟类栖息地露出水面的部分有12万平方米,其余63万平方米为“水下森林”。
栖息地分南北两组进行设计,南滩以昂首捕鱼的鸬鹚为设计原型,北滩以紫水鸡鸟嘴为设计原型。
鸟类栖息地的建设,不仅扩大了鸟类活动空间和栖息环境,还可以消纳170.3万立方米清淤疏浚而来的底泥,有效清除内源污染,进一步改善杏林湾水质。
让施工方惊喜的是,去年夏天,鸟类栖息地吹填施工期间,一群白额燕鸥已前来打卡,在杏林湾工程的临时围堰上筑巢、产卵。当时,500平方米左右的沙洲上,有100多个鸟蛋、60多只白额燕鸥幼鸟。为此,施工方暂停施工进度,全面开启“保护模式”,直到这群白额燕鸥全部离开才恢复开工。而随着吹填面积的增加,前来筑巢的鸟类也有所增加。
据了解,2023年3月起,杏林湾开启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一期工程。一期工程水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旨在通过环保清淤、原位修复、栖息地构建等综合措施,清除内源污染,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加快生态系统恢复。整个项目创新采用“清淤—处理—回用”闭环模式,通过底泥降磷工艺阻断内源污染,同步构建体育岛、鸟类栖息地,实现底泥零外运,彰显生态治理的智慧。
记者昨日现场走访看到,杏林湾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一期工程正在稳步推进。目前,该工程整体施工进度已达79%。工程完工后,杏林湾将呈现水域灵动、飞鸟常驻的生态图画,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绵延不绝的绿色动能。
截至去年底,在杏林湾已经可以观测到158种鸟类。厦门观鸟协会会长彭志伟表示,期待杏林湾鸟类栖息地建成后,会有更多的鸟儿在此处安家。
杏林湾建厦门最大鸟类栖息地
已完成102万立方米底泥吹填,预计年底完工
 |
杏林湾鸟类栖息地完成102万立方米底泥吹填。 记者 唐光峰 摄 |
|
 |
白额燕鸥是厦门的老朋友。 (资料图) 记者 陈理杰 摄 |
|
晨报讯(记者 叶子申)近日,由中国水电五局承建的杏林湾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一期工程迎来重要节点——厦门最大的鸟类栖息地构建工程顺利完成102万立方米底泥吹填。这一鸟类栖息地面积达75万平方米,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凭借着优越的生态环境,杏林湾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鸟儿在此安家、越冬。为了给鸟儿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杏林湾正在建设一个面积达75万平方米的鸟类栖息地。据悉,该鸟类栖息地露出水面的部分有12万平方米,其余63万平方米为“水下森林”。
栖息地分南北两组进行设计,南滩以昂首捕鱼的鸬鹚为设计原型,北滩以紫水鸡鸟嘴为设计原型。
鸟类栖息地的建设,不仅扩大了鸟类活动空间和栖息环境,还可以消纳170.3万立方米清淤疏浚而来的底泥,有效清除内源污染,进一步改善杏林湾水质。
让施工方惊喜的是,去年夏天,鸟类栖息地吹填施工期间,一群白额燕鸥已前来打卡,在杏林湾工程的临时围堰上筑巢、产卵。当时,500平方米左右的沙洲上,有100多个鸟蛋、60多只白额燕鸥幼鸟。为此,施工方暂停施工进度,全面开启“保护模式”,直到这群白额燕鸥全部离开才恢复开工。而随着吹填面积的增加,前来筑巢的鸟类也有所增加。
据了解,2023年3月起,杏林湾开启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一期工程。一期工程水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旨在通过环保清淤、原位修复、栖息地构建等综合措施,清除内源污染,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加快生态系统恢复。整个项目创新采用“清淤—处理—回用”闭环模式,通过底泥降磷工艺阻断内源污染,同步构建体育岛、鸟类栖息地,实现底泥零外运,彰显生态治理的智慧。
记者昨日现场走访看到,杏林湾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一期工程正在稳步推进。目前,该工程整体施工进度已达79%。工程完工后,杏林湾将呈现水域灵动、飞鸟常驻的生态图画,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绵延不绝的绿色动能。
截至去年底,在杏林湾已经可以观测到158种鸟类。厦门观鸟协会会长彭志伟表示,期待杏林湾鸟类栖息地建成后,会有更多的鸟儿在此处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