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解读会昨日举行 |
打造全龄友好的15分钟生活圈 |
|
|
2025年05月14日·海西晨报·
第A01版
·
封面
重点保护“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山海交融”的空间格局,优化“湾中有湾、湾中有岛”特色空间形态
加大城市公园建设力度,鼓励通过整理边角地、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提升社区公园密度
建设全域高品质交通之城,建设环湾放射城市快速路网,完善全域主干路网体系和次干路、支路布局
·A2·
晨报讯(记者 叶子申)昨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在厦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总规》)解读会。
2019年5月,我市启动编制全市首部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在今年1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复。《总规》明确将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持续推进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发展,以更高水平保护和更高质量发展支撑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
加快产业功能集聚
近年来,厦门构建了“4+4+6”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开展人才引进专项行动,连续四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总规》以厦门岛为核心,重点优化科技创新、金融商务商贸、文化旅游会展和总部经济等高端产业功能布局;岛外重点建设环湾现代服务业、中部先进制造业和北部现代农业及生态旅游三条产业发展带,加快产业功能集聚。
在现代化建设方面,《总规》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创新驱动,培育新动能,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现代化城市格局,提升城市品质和宜居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总规》明确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引领福建高质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强厦漳泉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
提升民生福祉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重要策略。《总规》提出,建设“幸福安居”厦门,保障城镇居住用地供给,优化居住用地结构和布局,满足居民多元化住房需求。引导新增居住用地优先在岛外轨道交通站点、就业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周边布局,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强“街道-社区”两级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打造全龄友好的15分钟生活圈,满足全民生活的多元化服务需求。
在自然生态环境打造方面,《总规》重点保护“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山海交融”的空间格局,优化“湾中有湾、湾中有岛”的特色空间形态,构建高点望海、低点望山、环湾望城的景观眺望体系,结合十大山海通廊打造通山联海的公共空间,构建以山为景、以海为基、和谐共生的城乡蓝绿空间网络格局。加大城市公园建设力度,鼓励通过整理边角地、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提升社区公园密度,提高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着力形成“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的公园体系。
按照《总规》,我市将建设全域高品质交通之城。建设环湾放射城市快速路网,完善全域主干路网体系和次干路、支路布局。着力构建以轨道交通和BRT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和水上公交为补充的综合公共交通系统。打造与公交系统衔接、便捷通达、以人为本的步行和非机动车网络与设施体系,建设山海健康步道系统。
此外,我市还将完善多源并济的供水格局,强化水源安全保障,健全城乡供水体系;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机制,加强本地电源建设,完善市外电源供电格局;完善新型通信基础设施,助力“数字厦门”建设等。
《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解读会昨日举行
打造全龄友好的15分钟生活圈
重点保护“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山海交融”的空间格局,优化“湾中有湾、湾中有岛”特色空间形态
加大城市公园建设力度,鼓励通过整理边角地、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提升社区公园密度
建设全域高品质交通之城,建设环湾放射城市快速路网,完善全域主干路网体系和次干路、支路布局
·A2·
晨报讯(记者 叶子申)昨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在厦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总规》)解读会。
2019年5月,我市启动编制全市首部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在今年1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复。《总规》明确将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持续推进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发展,以更高水平保护和更高质量发展支撑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
加快产业功能集聚
近年来,厦门构建了“4+4+6”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开展人才引进专项行动,连续四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总规》以厦门岛为核心,重点优化科技创新、金融商务商贸、文化旅游会展和总部经济等高端产业功能布局;岛外重点建设环湾现代服务业、中部先进制造业和北部现代农业及生态旅游三条产业发展带,加快产业功能集聚。
在现代化建设方面,《总规》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创新驱动,培育新动能,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现代化城市格局,提升城市品质和宜居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总规》明确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引领福建高质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强厦漳泉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
提升民生福祉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重要策略。《总规》提出,建设“幸福安居”厦门,保障城镇居住用地供给,优化居住用地结构和布局,满足居民多元化住房需求。引导新增居住用地优先在岛外轨道交通站点、就业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周边布局,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强“街道-社区”两级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打造全龄友好的15分钟生活圈,满足全民生活的多元化服务需求。
在自然生态环境打造方面,《总规》重点保护“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山海交融”的空间格局,优化“湾中有湾、湾中有岛”的特色空间形态,构建高点望海、低点望山、环湾望城的景观眺望体系,结合十大山海通廊打造通山联海的公共空间,构建以山为景、以海为基、和谐共生的城乡蓝绿空间网络格局。加大城市公园建设力度,鼓励通过整理边角地、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提升社区公园密度,提高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着力形成“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的公园体系。
按照《总规》,我市将建设全域高品质交通之城。建设环湾放射城市快速路网,完善全域主干路网体系和次干路、支路布局。着力构建以轨道交通和BRT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和水上公交为补充的综合公共交通系统。打造与公交系统衔接、便捷通达、以人为本的步行和非机动车网络与设施体系,建设山海健康步道系统。
此外,我市还将完善多源并济的供水格局,强化水源安全保障,健全城乡供水体系;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机制,加强本地电源建设,完善市外电源供电格局;完善新型通信基础设施,助力“数字厦门”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