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南侨机工 晨报推系列报道 |
·A6· |
开栏语
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的简称,又指其团员。1939年,在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地3200多名南洋青年日夜穿梭在险象环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前线急需的军用物资,并运送大量远征军将士出国参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过境迁,历史没有忘却他们。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尘封多年的南侨机工历史日渐清晰。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让更多人了解南侨机工这一英雄群体,本报今起推出“南侨机工 祖国不会忘记”特别报道,回眸历史,重现抗战烽火中滇缅公路上的赤子忠魂,铭记和传承南侨机工的爱国精神。
晨报记者 林爱玲
“太伟大了!”“太感人了!”昨日上午,在厦门市华侨中学,由华侨博物院策划的“赤子功勋——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展”流动展览举行了启动仪式,观展师生感叹不已。
启动仪式内容精彩丰富。厦门市演武小学的红领巾讲解员带来“薪火同声 同心筑梦”抗战文物微宣讲;《一封告别家书的故事》诗朗诵展现了南侨机工白雪娇抗战救国的英勇事迹;南侨抗战歌曲《告别南洋》重现南侨机工辞别南洋第二故乡、归国参战的感人情景。
为助力校园文化建设,华侨博物院精心准备了展览配套书籍《南侨机工》,赠送给厦门市华侨中学。展览配套讲座同期举行,介绍了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历史故事和动人事迹。
“在此之前,我对‘南侨机工’感到很陌生。今天看完展览、听完讲座,才了解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非常佩服他们。这段历史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华侨中学八年级陈同学告诉记者。
华侨博物院副院长钟志诚表示,南侨机工的事迹是华侨爱国精神的生动写照。希望以流动展览为纽带,让更多人铭记先辈功绩,厚植家国情怀。
据悉,此次流动展览将持续至12月,计划在全市各区中小学、社区、企业、部队等巡回展出。展览还将配套组织主题讲座、征文比赛等。据悉,该流动展已在抚州博物馆展出,接下去还将赴蚌埠市博物馆、武汉中山舰博物馆以及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出。
延伸阅读
从尘封到共鸣 将历史说给更多人听
“几乎每个人回国来参加抗战的经过,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实。”这是1941年1月27日《新华日报》对南侨机工报道中的一句话。
作为嘉庚故里、著名侨乡,厦门在挖掘和传承南侨机工历史方面始终不遗余力。由陈嘉庚创办、侨胞和归侨捐款建成的华侨博物院更是做了大量工作。众多文史专家学者也持续关注,让这段尘封多年的历史触及更多人,引发更多共鸣。
主题展览多地巡回举行
记者了解到,南侨机工英雄事迹是华侨博物院基本陈列“华侨华人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以来,华侨博物院多次派员前往云南等地,调查征集南侨机工的资料和文物,于1995年推出“南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展”,还与云南南侨机工联谊会和云南省博物馆联合举办南侨机工专题图片展。同年,“南侨机工参加中国抗战图片展”应邀在吉隆坡、怡保、槟城、马六甲、新山等地巡回展览,引起当地华人极大轰动。
经过十几年的准备和积累,华侨博物院有关南侨机工的历史照片和文物资料达到相当规模,其专门以图录形式编辑出版了《南侨机工》一书。此后的2015年、2024年和2025年,华侨博物院均精心策划南侨机工主题展览,通过新增文物实物及历史照片,更为系统全面地展出南侨机工的历史。
专家学者聚力历史研究
这背后离不开文史专家学者的努力。致公党厦门大学综合支部原主委、厦门市华侨博物院名誉院长陈毅明致力于研究华侨。1998年,一名南侨机工去世,因历史原因,其单位不允许其家人报销医疗费用。其女向陈毅明求助。陈毅明敏锐地意识到,要尽快推动南侨机工群体的政治认定,随后开始为这一群体奔走呼吁。2000年2月,全国“两会”前夕,陈毅明将整理好的南侨机工历史地位材料分别寄往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等地侨联以及中国侨联。经过各方多年的努力,南侨机工获得了应有的荣誉,生活待遇也提高了。
随着时间推移,更多的人投入到南侨机工历史的研究和保护当中。厦门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卢志明在2005年就开始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当时是抗战胜利60周年,我有幸得知一批南侨机工及其后代在集美鳌园参加纪念陈嘉庚先生的活动,我立刻赶往,进行了口述史的采访,并在《厦门日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卢志明告诉记者,“如今南侨机工已全部去世,当年记录的材料是研究南侨机工难得的口述资料。”此后多年,卢志明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力求不断丰富厦门对南侨机工的历史研究。
志愿讲解员讲述动人故事
2015年,在九三学社厦门市委员会的组织下,十几名退休的九三学社成员成为厦门较早的南侨机工志愿讲解员。王鸣就是其中一员。
“我们当时接受了系统的学习,才在华侨博物院上岗。”王鸣告诉记者,南侨机工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救亡中,“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弘扬”。王鸣告诉记者,志愿讲解活动原本计划为期一个月,但很多讲解员都主动坚持了数年。
“后来年纪越来越大,家也住得远了,我才渐渐退出了。”王鸣告诉记者,但一有机会,她都会向身边人讲述这段历史。
南侨机工精神薪火相传
而今,薪火传承的接力棒交到了祖国的花朵手中。童声铿锵,跨越时空。在演武小学,一批批红领巾讲解员以朗诵的方式对南侨机工这段历史进行微宣讲。
今年就读于三年级的李牧宸告诉记者:“南侨机工是保卫祖国的英雄,我希望更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
四年级的徐永锡说:“我会好好排练,通过每一次演出,把南侨机工的精神传扬出去。”
(晨报记者 林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