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归国机工 1000多人牺牲 |
响应陈嘉庚号召南侨机工归国服务,运送军需物资50万吨、汽车1.5万余辆 |
| ||
| ||
|
晨报记者 林爱玲
80多年前,当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侵略的烽火燃遍大江南北时,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群体——“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以下简称“南侨机工”)放弃优渥的生活,从东南亚各地奔赴滇缅公路,把抗战军用物资抢运回国,为全民族抗战献出热血与生命。
近日,随着晨报推出“南侨机工 祖国不会忘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华侨博物院策划的“赤子功勋——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展”流动展览正式启动,越来越多读者对南侨机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在回溯这段历史时,不能不提到一个厦门人的名字,那就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
烽火召唤
南侨机工回国抗战
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与国际联系的陆海通道绝大多数被日军封锁,为了打通国际交通线,滇西20余万民众自备干粮、工具,风餐露宿、肩挑锄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日夜奋战,仅用9个月便以血肉之躯于1938年8月打通一条全长1146公里贯通滇西、连接缅甸的希望之路。路通了,但当时国内熟练的汽车机工却奇缺,培训也来不及,只好向海外华侨求援。
关键时刻,西南运输总处致函陈嘉庚寻求支援。陈嘉庚是南洋华侨中最早号召人们抵制日本帝国主义扩张野心、反对“二十一条”的爱国华侨之一。1923年,他在《南洋商报》上宣传抵制日货。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四处奔走,团结南洋广大华侨筹赈救亡。1938年10月10日,他在新加坡组织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以下简称“南侨总会”)。
为解国内燃眉之急,1939年2月7日,陈嘉庚以南侨总会主席身份在《南洋商报》刊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第六号通告(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服务)》(以下简称《通告》),征募南洋汽车维修和驾驶人员回国服务。
陈嘉庚的号召得到南洋各地的侨胞积极响应,《通告》发出后,10日内就有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的80名华侨应召。
1939年2月17日,陈嘉庚在南侨总会怡和轩公馆为第一批应召的南侨机工举行欢送会。“抗日不怕苦、不怕死!”欢送会上,陈嘉庚举手领誓,与年轻的南侨机工们共同许下抗战誓言。次日正好是农历大年三十,第一批南侨机工搭乘法国邮轮“满江红”号前往越南,从越南海防登陆,转乘滇越铁路火车抵达昆明,然后前住西南运输总处训练所。3月6日,回国南侨机工参加运输学校开学典礼,并接受军事训练。开学以后,其他回国南侨机工也陆续抵达昆明。从1939年2月至9月,由南侨总会组织回国的南侨机工共计有15批3192人。
血肉筑就
车轮上的抗战史诗
这些南侨机工来自南洋各地,有工程师、教师、技术员、商店经理、店员、医生、工人、党派领袖等,其中不乏富家子弟。他们回国后经短期军训,由西南运输总处编入各运输大队,每名南侨机工驾驶员开一辆车,车上配备一名卫兵负责保护。他们分别被编入4个运输大队,并组建“华侨先锋运输队”2个大队,其余混编在5个运输大队里。机修工人则被分配到沿途的主要车站及昆明、贵阳、重庆等地的汽车大修厂修车。
滇缅公路全程1146公里,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深谷密布,加上公路是突击建成,路基不稳、坑洼不平,道路宽不过2丈,狭窄处只能容一辆车通行,遇到雨天道路更加难行,塌方、翻车是常事。更困难的是,沿途没有宿舍和休息站,机工们只能风餐露宿,还要面临敌机扫射。面对如此恶劣的条件、时刻牺牲的风险,南侨机工们并没有被困难吓退,而是咬紧牙关紧握方向盘,奔驰在抗日战争运输线上。据统计,从1939年到1942年,滇缅公路运送军需物资50万吨、汽车1.5万余辆、各类民用物资不计其数。
1942年,缅甸仰光沦陷。当年5月,为阻止日军东进,中国军队只能自炸惠通桥,滇缅公路就此被阻断,汽车运输停止。沦陷区的南侨机工,有的冒险渡过怒江,有的上山与同盟军组成游击队继续抗日,还有许多人遭日军杀害。
永志不忘
1000多名机工牺牲
南洋失守后,陈嘉庚难以与国内保持联系,自身也成为日军通缉追杀的主要目标。避难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于1943年4月动笔撰写《南侨回忆录》,记录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作出的巨大贡献。
陈嘉庚的得力助手、闽籍侨领侯西反接棒成立华侨互助会,四处募捐,资助流落在外的南侨机工。抗战胜利后,陈嘉庚专程为南侨机工事宜致函国民政府,敦促其为南侨机工南返提供必要的帮助。在陈嘉庚、潘国渠、庄明理等闽籍侨领的努力和各方支持下,1946年,南侨机工与眷属共千人分三批返回东南亚。
当年,3000多名南侨机工回到祖国,加入抗日战争洪流中,最后返回南洋的只有三分之一。大约三分之一南侨机工留在国内,1000多名南侨机工永远长眠在滇缅边境上。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名南侨机工牺牲,牺牲时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3岁。
陈嘉庚自始至终牵挂着南侨机工。1955年,他到云南、贵州视察时还专程看望了留在祖国的南侨机工。后来,他的侄儿陈共存、孙子陈立人等继承他的遗志,也多次前往云南、贵州、四川、海南看望慰问南侨机工。“我们是响应南侨总会陈嘉庚先生的号召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的。”见面时,许多南侨机工老人骄傲地回忆往昔的壮举。不少机工家庭还一直留着陈嘉庚当年亲笔签署的回国服务介绍函。
2022年10月29日,最后一位南侨机工蒋印生辞世,世上再无南侨机工。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陈嘉庚与南侨机工的抗日壮歌永远值得铭记。
(相关史料支持:厦门华侨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