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老干部局驻灌口镇东辉村选调生肖明康: |
深耕乡村沃土 村民称他“肖博” |
|
|
2025年05月23日·海西晨报·
第A06版
·
城市读本
 |
肖明康助力东辉村把小龙虾养进水稻田。 |
|
晨报记者 张晓霏
初夏的集美区灌口镇东辉村,稻浪翻滚,虾田泛波,厦门市委老干部局派驻到村里的选调生、“90后”肖明康带着游客走向小龙虾垂钓基地,体验乡村新玩法——钓虾、烤虾、品虾。骄阳把他的脸晒得黝黑,豆大的汗珠不断滑落,却掩盖不住他眼中的光芒和干劲。
肖明康是同济大学博士毕业生,怀揣着“同舟共济”的家国情怀,他毅然选择扎根基层。驻村不到两年,这位原本毫无乡村生活经验的博士,在泥土的芬芳中褪去了学生气。肖明康常说:“感谢东辉村的干部和百姓教会了我什么是初心使命。”从民生纾困到产业破题,他以“自找苦吃”的劲头,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乡村振兴答卷。
撂荒地变“聚宝盆”
东辉村耕地资源丰富,但传统种植收益低,大量田地撂荒。此前,村“两委”带头流转了70亩撂荒地,申请了“美丽田园”项目,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但农田复耕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
2025年春节,肖明康回湖北老家探亲时,发现当地的“稻虾轮作”模式既能保障粮食安全,又能助农增收。“我们东辉村能不能试试?”肖明康带着调研报告找到村党委书记,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把小龙虾养进水稻田。但项目启动困难重重:村民担心风险不愿入股,技术、资金、销路全是空白。肖明康一边动员村“两委”带头示范,一边奔走争取资源。他对接共建单位筹措资金,请来老家专家免费指导技术,并捐赠虾苗。为引山泉水灌溉虾田,他钻进涵洞连接水管,出来时满身污泥,却只为引水成功而欣喜。为消灭暴发的福寿螺,他顶着烈日下田灭螺。“螺尸漂满水面,看得我头皮发麻,但为了收成必须硬扛。”肖明康说。
今年4月,东辉村首批生态小龙虾迎来丰收,最大个体重达8钱,检测19项指标全部达标。肖明康趁热打铁,打造垂钓基地、推出农旅套餐,吸引游客下乡。“五一”假期,基地接待游客3000余人,开业一个月营收超5万元。“下一步要考虑从卖‘生态农产品’转化到卖‘东辉乡村生活’,实现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他信心满满地说。
为村民照亮“幸福路”
随着产业振兴,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机会越来越多。村民们感念这位年轻干部的付出,总亲切地称他为“肖博”。“在我们眼里,肖博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村庄发展的路。”村民张女士感慨道。而初到东辉村时,肖明康带给村庄的第一份“大礼”,就是一排亮起的路灯。当时,村民普遍反映村庄路灯缺失,夜间出行很不方便,肖明康便发起“辉光工程”。如今,192盏路灯覆盖全村,亮起的“辉光”照得村民心里暖暖的。“以前晚上出门得打手电筒,现在外面亮堂堂,走路都踏实了。”村民高兴地说。
亮灯的背后,也充满鲜为人知的艰辛。为凑齐经费,肖明康先是发挥博士专业特长,帮辖区企业厦钨电机调试产品、申请专利、对接合作资源,换来首笔捐赠;随后得知集美区住建和交通局有一批闲置路灯杆,他多次上门争取,最终为“辉光工程”节省大量成本。选址时,他带着村“两委”挨家挨户协调,坚持“最危险路段优先”原则,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点亮了灯光。
除了是驻村的“肖博”,肖明康还是“灌口伙伴”的牵头人。为凝聚更多青年力量服务基层,肖明康兼任灌口镇团委副书记,牵头组建了“灌口伙伴”青年团队,成员包括驻村选调生、灌口镇年轻干部、台湾同胞、青年创业者和大学生等66名有为青年。他们搭建青创平台,成立青年之家、制定伙伴机制,发挥各自特长,整合各方资源,开展30余场多样化活动,形成了“扎根基层、抱团服务、薪火相传”的伙伴关系,为基层建设、百姓服务注入了持久活力。
市委老干部局驻灌口镇东辉村选调生肖明康:
深耕乡村沃土 村民称他“肖博”
 |
肖明康助力东辉村把小龙虾养进水稻田。 |
|
晨报记者 张晓霏
初夏的集美区灌口镇东辉村,稻浪翻滚,虾田泛波,厦门市委老干部局派驻到村里的选调生、“90后”肖明康带着游客走向小龙虾垂钓基地,体验乡村新玩法——钓虾、烤虾、品虾。骄阳把他的脸晒得黝黑,豆大的汗珠不断滑落,却掩盖不住他眼中的光芒和干劲。
肖明康是同济大学博士毕业生,怀揣着“同舟共济”的家国情怀,他毅然选择扎根基层。驻村不到两年,这位原本毫无乡村生活经验的博士,在泥土的芬芳中褪去了学生气。肖明康常说:“感谢东辉村的干部和百姓教会了我什么是初心使命。”从民生纾困到产业破题,他以“自找苦吃”的劲头,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乡村振兴答卷。
撂荒地变“聚宝盆”
东辉村耕地资源丰富,但传统种植收益低,大量田地撂荒。此前,村“两委”带头流转了70亩撂荒地,申请了“美丽田园”项目,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但农田复耕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
2025年春节,肖明康回湖北老家探亲时,发现当地的“稻虾轮作”模式既能保障粮食安全,又能助农增收。“我们东辉村能不能试试?”肖明康带着调研报告找到村党委书记,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把小龙虾养进水稻田。但项目启动困难重重:村民担心风险不愿入股,技术、资金、销路全是空白。肖明康一边动员村“两委”带头示范,一边奔走争取资源。他对接共建单位筹措资金,请来老家专家免费指导技术,并捐赠虾苗。为引山泉水灌溉虾田,他钻进涵洞连接水管,出来时满身污泥,却只为引水成功而欣喜。为消灭暴发的福寿螺,他顶着烈日下田灭螺。“螺尸漂满水面,看得我头皮发麻,但为了收成必须硬扛。”肖明康说。
今年4月,东辉村首批生态小龙虾迎来丰收,最大个体重达8钱,检测19项指标全部达标。肖明康趁热打铁,打造垂钓基地、推出农旅套餐,吸引游客下乡。“五一”假期,基地接待游客3000余人,开业一个月营收超5万元。“下一步要考虑从卖‘生态农产品’转化到卖‘东辉乡村生活’,实现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他信心满满地说。
为村民照亮“幸福路”
随着产业振兴,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机会越来越多。村民们感念这位年轻干部的付出,总亲切地称他为“肖博”。“在我们眼里,肖博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村庄发展的路。”村民张女士感慨道。而初到东辉村时,肖明康带给村庄的第一份“大礼”,就是一排亮起的路灯。当时,村民普遍反映村庄路灯缺失,夜间出行很不方便,肖明康便发起“辉光工程”。如今,192盏路灯覆盖全村,亮起的“辉光”照得村民心里暖暖的。“以前晚上出门得打手电筒,现在外面亮堂堂,走路都踏实了。”村民高兴地说。
亮灯的背后,也充满鲜为人知的艰辛。为凑齐经费,肖明康先是发挥博士专业特长,帮辖区企业厦钨电机调试产品、申请专利、对接合作资源,换来首笔捐赠;随后得知集美区住建和交通局有一批闲置路灯杆,他多次上门争取,最终为“辉光工程”节省大量成本。选址时,他带着村“两委”挨家挨户协调,坚持“最危险路段优先”原则,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点亮了灯光。
除了是驻村的“肖博”,肖明康还是“灌口伙伴”的牵头人。为凝聚更多青年力量服务基层,肖明康兼任灌口镇团委副书记,牵头组建了“灌口伙伴”青年团队,成员包括驻村选调生、灌口镇年轻干部、台湾同胞、青年创业者和大学生等66名有为青年。他们搭建青创平台,成立青年之家、制定伙伴机制,发挥各自特长,整合各方资源,开展30余场多样化活动,形成了“扎根基层、抱团服务、薪火相传”的伙伴关系,为基层建设、百姓服务注入了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