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度汉字特刊亮相 盘点2023热点事件 |
·T1-T5· |
|
2023年12月28日·海西晨报·
第A01版
·
封面
“杂菜煲”的味道
■陈炜明
2023年,由两岸网友共同选出的“两岸年度汉字”是一个“融”字。一字千言,细细咀嚼,五味杂陈。
何为“融”?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融,炊气上出也。从鬲,蟲省声。”用大白话说,或许就是锅里煮东西,热气腾腾的样子。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做的“杂菜煲”,青菜萝卜肉丸虾仁,各种食材一锅炖,看似杂乱,但那种复合的美味却是许多人记忆里乡愁的味道。这味道,五湖四海,济济一堂,和而不同,却又其乐融融。
为何是“融”?站在中国人的立场看,一个“融”字,代表了两岸的现状与愿景,展现了发展两岸关系的方法与目的;一个“融”字,汇聚了走出3年疫情困扰后,两岸人民间最真挚朴素的情感。
两岸的现状本就是“融”!两岸说一样的中国话,流一样的炎黄血,写一样的中国字,拜一样的妈祖、关公、孔子、孟子,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今年春天,马英九先生回湖南祭祖,一句字正腔圆的湖南话——“湘潭伢子回来了”,不正是这个现状的最好解释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样的古圣先贤,一样的血脉亲情。
两岸的愿景理应是“融”!本是一家人,理应一家亲。2023年是汪辜会谈三十周年。30年前,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迈出了交流交往的历史性一步。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反复,从正反两个维度深刻证明,融合发展,合则两利。
202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经历了3年疫情和台湾岛内政治因素阻隔的两岸人民,对“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这12个字更有别样的体会。岛内业者期盼陆客到来提振经济,台商期望融入大陆经济享受发展红利,推荐“融”当选年度汉字的大陆小朋友期盼坐着动车去台湾,看一看美丽的阿里山、日月潭。
为何要“融”?用发展的眼光看,“融”是大势所趋,是当代社会的生存法则;“融”是情感所系,是人们对未来最美好的展望。
科技要进步,离不开“融”字。C919项目的成功,让中国迈入世界大飞机俱乐部,这一让国人自豪的“国货之光”,不也融合了世界各国技术与产品吗?生产资料与供应链的全球化早就让人类告别了闭门造车的历史。就像唐太宗的“昭陵六骏”虽非产自汉地,却也掩盖不了大唐的盛世荣光。ChatGPT与咱们的“遥遥领先”不也同样证明,即便是自主创新,也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海纳百川”吗?
经济要发展,需要“融”字。2023年中美关系斗而不破背后的逻辑,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要发展,关键在人们对未来的信心,贸易和投资全球化正在疫情过后悄然复苏,就像大河奔腾,或许会在某个地方拐个弯,但浩荡东去,势不可挡。
民生要安乐,更需要一个“融”字。当一样的苏式坦克在乌克兰的原野上炮口相向时,人们看到的是兄弟阋墙的悲剧;当加沙断壁残垣里的枪声打破伯利恒平安夜的宁静时,人们听到的是两个民族视若仇雠的挽歌。和平,在2023年显得如此珍贵,同一个地球村,不应只是零和游戏的棋盘。
2023年,疫情逐渐消融,人类历史的进程似乎又要回到应有的轨道上来了。
年度汉字特刊亮相 盘点2023热点事件
·T1-T5·
“杂菜煲”的味道
■陈炜明
2023年,由两岸网友共同选出的“两岸年度汉字”是一个“融”字。一字千言,细细咀嚼,五味杂陈。
何为“融”?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融,炊气上出也。从鬲,蟲省声。”用大白话说,或许就是锅里煮东西,热气腾腾的样子。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做的“杂菜煲”,青菜萝卜肉丸虾仁,各种食材一锅炖,看似杂乱,但那种复合的美味却是许多人记忆里乡愁的味道。这味道,五湖四海,济济一堂,和而不同,却又其乐融融。
为何是“融”?站在中国人的立场看,一个“融”字,代表了两岸的现状与愿景,展现了发展两岸关系的方法与目的;一个“融”字,汇聚了走出3年疫情困扰后,两岸人民间最真挚朴素的情感。
两岸的现状本就是“融”!两岸说一样的中国话,流一样的炎黄血,写一样的中国字,拜一样的妈祖、关公、孔子、孟子,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今年春天,马英九先生回湖南祭祖,一句字正腔圆的湖南话——“湘潭伢子回来了”,不正是这个现状的最好解释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样的古圣先贤,一样的血脉亲情。
两岸的愿景理应是“融”!本是一家人,理应一家亲。2023年是汪辜会谈三十周年。30年前,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迈出了交流交往的历史性一步。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反复,从正反两个维度深刻证明,融合发展,合则两利。
202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经历了3年疫情和台湾岛内政治因素阻隔的两岸人民,对“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这12个字更有别样的体会。岛内业者期盼陆客到来提振经济,台商期望融入大陆经济享受发展红利,推荐“融”当选年度汉字的大陆小朋友期盼坐着动车去台湾,看一看美丽的阿里山、日月潭。
为何要“融”?用发展的眼光看,“融”是大势所趋,是当代社会的生存法则;“融”是情感所系,是人们对未来最美好的展望。
科技要进步,离不开“融”字。C919项目的成功,让中国迈入世界大飞机俱乐部,这一让国人自豪的“国货之光”,不也融合了世界各国技术与产品吗?生产资料与供应链的全球化早就让人类告别了闭门造车的历史。就像唐太宗的“昭陵六骏”虽非产自汉地,却也掩盖不了大唐的盛世荣光。ChatGPT与咱们的“遥遥领先”不也同样证明,即便是自主创新,也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海纳百川”吗?
经济要发展,需要“融”字。2023年中美关系斗而不破背后的逻辑,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要发展,关键在人们对未来的信心,贸易和投资全球化正在疫情过后悄然复苏,就像大河奔腾,或许会在某个地方拐个弯,但浩荡东去,势不可挡。
民生要安乐,更需要一个“融”字。当一样的苏式坦克在乌克兰的原野上炮口相向时,人们看到的是兄弟阋墙的悲剧;当加沙断壁残垣里的枪声打破伯利恒平安夜的宁静时,人们听到的是两个民族视若仇雠的挽歌。和平,在2023年显得如此珍贵,同一个地球村,不应只是零和游戏的棋盘。
2023年,疫情逐渐消融,人类历史的进程似乎又要回到应有的轨道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