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海西晨报·
第A01版
·
封面
4月7日,厦门市翔安区实验学校三年级学生走进科德航空研学基地,开展“探秘蓝天,筑梦启航”主题航空研学活动。从换上机长制服,到触摸真实飞机、操控模拟驾驶舱、制作航模等,孩子们在实践中解码飞行原理,感受航空科技的魅力与团队协作的力量。
晨报记者 谭雅环
制服加身
变身小小机长
活动伊始,学生们换上笔挺的白色机长制服,系上领带,瞬间褪去稚气。
三年(3)班陈同学兴奋地调整领带,说:“第一次穿制服,感觉自己真的要驾驶飞机了!”
三年(9)班吴佳琳说:“穿上机长制服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真的像飞行员!”
随着教官一声令下,“小小机长”们列队集结,整齐的身影与航站楼外停机坪上的银色飞机相映成趣。
真机探秘 触摸航空科技
银白色CTLS轻型运动飞机成为孩子们探索的起点。“这是真飞机吗?它的翅膀为什么是弯的?”面对孩子们连珠炮般的提问,讲解老师耐心地讲解起了飞机结构:“别看它体型小巧,油箱、发动机、操纵系统俱全,最高能飞3000米。”
孩子们踮脚触摸机翼,指尖传来金属的冰凉感。
随后的阻力伞体验环节,孩子们两人一组,背挂彩色阻力伞逆风奔跑。“跑得越快,后背拽得越紧!”孩子们感受到了空气阻力的直观作用。讲解老师借机科普:“飞机降落时,靠阻力伞能把时速从200公里降至50公里,这就是空气动力学的实际应用。”
震撼课堂 驾驶舱“历险”
1:1复刻的空客A320模拟驾驶舱内,密密麻麻的仪表盘和2000余个控制键让孩子们惊叹不已。“红色按钮是用来紧急制动的,这个旋钮用来调节飞行高度……”讲解老师逐一介绍核心装置。当坐上机长座椅、轻握操控杆时,三年(9)班的黄屹忍不住感慨:“原来每个按键都有讲究!”
在塞斯纳172飞机模拟飞行环节,黄屹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转向,他惊呼:“刚才差点让飞机‘撞山’,但老师说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通过屏幕上的实时反馈,孩子们切身感受到了飞行操作的精密性。“原来飞行员既要盯着仪表,又要观察窗外,必须全神贯注!”有孩子感慨道。
创意工坊 自制“冲云战机”
航模制作课堂上,木片、胶水、橡皮筋等材料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基地老师以伯努利原理为切入点进行介绍:“机翼上下的空气流速差产生升力,这就是飞机起飞的关键。”孩子们按照“机翼对称、尾翼倾斜30度”的要求组装木质骨架,调试橡皮筋动力系统,制作属于自己的“冲云战机”。
技能上新 学习机务手语
在模拟区,孩子们还接触到航空业的“神秘语言”——机务手语,比如,竖起大拇指代表“准备就绪”,双臂交叉示意“停止滑行”,挥手画圈意味着“启动引擎”。孩子们纷纷模仿学习起来。结合值机柜台、行李托运流程的体验,孩子们逐渐明白,一架飞机的安全起降,背后是飞行员、地勤、空管等人员的默契配合。
声音
实践教育 点亮孩子未来
“孩子们组装模型时的执着、操作仪表时的专注,让我们看到实践教育的价值。”家长代表林枫表示,“孩子们穿上机长制服时眼睛都在发亮,这种角色代入感是课本给不了的。”
厦门市翔安区实验学校三年级段长洪老师表示,此次研学是学校“知行合一”课程体系的延伸。“航空研学不仅是科普,而且通过沉浸式体验,可以让孩子们感受科技的魅力与背后的工匠精神。当他们触摸真机、操作仪器时,或许就在心中种下了探索蓝天的种子。”洪老师说。
穿上制服化身小机长 海晨研学点燃蓝天梦
·A8·
4月7日,厦门市翔安区实验学校三年级学生走进科德航空研学基地,开展“探秘蓝天,筑梦启航”主题航空研学活动。从换上机长制服,到触摸真实飞机、操控模拟驾驶舱、制作航模等,孩子们在实践中解码飞行原理,感受航空科技的魅力与团队协作的力量。
晨报记者 谭雅环
制服加身
变身小小机长
活动伊始,学生们换上笔挺的白色机长制服,系上领带,瞬间褪去稚气。
三年(3)班陈同学兴奋地调整领带,说:“第一次穿制服,感觉自己真的要驾驶飞机了!”
三年(9)班吴佳琳说:“穿上机长制服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真的像飞行员!”
随着教官一声令下,“小小机长”们列队集结,整齐的身影与航站楼外停机坪上的银色飞机相映成趣。
真机探秘 触摸航空科技
银白色CTLS轻型运动飞机成为孩子们探索的起点。“这是真飞机吗?它的翅膀为什么是弯的?”面对孩子们连珠炮般的提问,讲解老师耐心地讲解起了飞机结构:“别看它体型小巧,油箱、发动机、操纵系统俱全,最高能飞3000米。”
孩子们踮脚触摸机翼,指尖传来金属的冰凉感。
随后的阻力伞体验环节,孩子们两人一组,背挂彩色阻力伞逆风奔跑。“跑得越快,后背拽得越紧!”孩子们感受到了空气阻力的直观作用。讲解老师借机科普:“飞机降落时,靠阻力伞能把时速从200公里降至50公里,这就是空气动力学的实际应用。”
震撼课堂 驾驶舱“历险”
1:1复刻的空客A320模拟驾驶舱内,密密麻麻的仪表盘和2000余个控制键让孩子们惊叹不已。“红色按钮是用来紧急制动的,这个旋钮用来调节飞行高度……”讲解老师逐一介绍核心装置。当坐上机长座椅、轻握操控杆时,三年(9)班的黄屹忍不住感慨:“原来每个按键都有讲究!”
在塞斯纳172飞机模拟飞行环节,黄屹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转向,他惊呼:“刚才差点让飞机‘撞山’,但老师说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通过屏幕上的实时反馈,孩子们切身感受到了飞行操作的精密性。“原来飞行员既要盯着仪表,又要观察窗外,必须全神贯注!”有孩子感慨道。
创意工坊 自制“冲云战机”
航模制作课堂上,木片、胶水、橡皮筋等材料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基地老师以伯努利原理为切入点进行介绍:“机翼上下的空气流速差产生升力,这就是飞机起飞的关键。”孩子们按照“机翼对称、尾翼倾斜30度”的要求组装木质骨架,调试橡皮筋动力系统,制作属于自己的“冲云战机”。
技能上新 学习机务手语
在模拟区,孩子们还接触到航空业的“神秘语言”——机务手语,比如,竖起大拇指代表“准备就绪”,双臂交叉示意“停止滑行”,挥手画圈意味着“启动引擎”。孩子们纷纷模仿学习起来。结合值机柜台、行李托运流程的体验,孩子们逐渐明白,一架飞机的安全起降,背后是飞行员、地勤、空管等人员的默契配合。
声音
实践教育 点亮孩子未来
“孩子们组装模型时的执着、操作仪表时的专注,让我们看到实践教育的价值。”家长代表林枫表示,“孩子们穿上机长制服时眼睛都在发亮,这种角色代入感是课本给不了的。”
厦门市翔安区实验学校三年级段长洪老师表示,此次研学是学校“知行合一”课程体系的延伸。“航空研学不仅是科普,而且通过沉浸式体验,可以让孩子们感受科技的魅力与背后的工匠精神。当他们触摸真机、操作仪器时,或许就在心中种下了探索蓝天的种子。”洪老师说。